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论文

知青群体成因探析--以贵阳市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7页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第7-8页
    二、研究现状述评第8-16页
        (一)对“老三届”的研究第8-9页
        (二)讲述国家领导人与知青的情缘第9页
        (三)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动因、分期与评价第9-13页
        (四)区域研究引发关注第13-14页
        (五)多角度研究第14-16页
    三、研究的难点与创新处第16-17页
        (一)本文写作有三个难点第16页
        (二)本文的创新点第16-17页
第二章 贵阳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背景及概况第17-28页
    一、上山下乡运动的背景第17-22页
        (一)50 年代的上山下乡运动第17-19页
        (二)60 年代初的上山下乡运动第19-20页
        (三)国家的上山下乡政策第20-22页
    二、贵阳市上山下乡运动概况第22-28页
第三章 贵阳知青群体形成的内因——知青在农村生活艰苦第28-51页
    一、安置工作的开展第28-32页
        (一)安置机构的设立与演变第28-30页
        (二)计划的制定第30页
        (三)难处与新局第30-32页
    二、安置形式第32-34页
    三、安置中的相关问题第34-48页
        (一)经费的拮据第34-40页
        (二)粮油的短缺第40-46页
        (三)布、棉花和蔬菜的供应有限第46-48页
    四、知识青年在农村生活的缩影——以谷洒大队、南明区下乡知青为例第48-50页
    五、小结第50-51页
第四章 贵阳知青群体形成的外因——过度的政治压力第51-58页
    一、贵阳市开展的工作第51-52页
        (一)学习班、讨论会第51页
        (二)树立典型第51-52页
    二、知青精神生活的过度政治化第52-54页
    三、带队干部的“不作为”第54-56页
    四、政治压力下的知青倒流第56-57页
    五、小结第57-58页
第五章 知青的群体属性第58-66页
    一、知青的群体特征第58-61页
        (一)强烈的政治热情第58-60页
        (二)乐于丰富精神世界第60-61页
    二、知青的群体意识第61-65页
        (一)“家”的观念第61-63页
        (二)接地气第63-65页
    三、小结第65-66页
第六章 贵阳知识青年群体在返城中的分化第66-69页
    一、返城的基本情况第66-67页
    二、各显神通第67-69页
结语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4页
致谢第74-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女性视角下16-18世纪英国两性关系的变革
下一篇:清代六部处分则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