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模组的解像力检测方法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自动调焦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解像力检测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 第12-14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2 摄像模组及光学成像理论 | 第15-25页 |
2.1 摄像模组的基本构造 | 第15-16页 |
2.2 摄像模组的成像特点 | 第16-17页 |
2.3 摄像模组中的噪声分析 | 第17页 |
2.4 光学成像理论 | 第17-24页 |
2.4.1 光学传递函数 | 第17-18页 |
2.4.2 调制传递函数MTF | 第18-21页 |
2.4.3 PSF、LSF、ESF和MTF的关系 | 第21-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自动调焦系统设计 | 第25-35页 |
3.1 自动调焦环境搭建 | 第25-27页 |
3.1.1 自动调焦靶板设计 | 第25-27页 |
3.1.2 自动调焦的实验平台 | 第27页 |
3.2 自动调焦结构模型设计 | 第27-28页 |
3.3 自动调焦原理 | 第28-29页 |
3.4 自动调焦算法设计 | 第29-33页 |
3.4.1 传统三点爬山搜索算法 | 第29-30页 |
3.4.2 基于解像力辅正的自动调焦搜索策略 | 第30-3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4 基于图像处理的清晰度评价函数研究 | 第35-47页 |
4.1 清晰图像与离焦模糊图像的差异 | 第35-37页 |
4.2 理想的清晰度评价曲线 | 第37-38页 |
4.3 典型的图像清晰度评价函数 | 第38-42页 |
4.3.1 基于空域的清晰度评价函数 | 第38-40页 |
4.3.2 基于频域的清晰度评价函数 | 第40-41页 |
4.3.3 基于信息熵的清晰度评价函数 | 第41页 |
4.3.4 基于统计学的清晰度评价函数 | 第41-42页 |
4.4 清晰度评价算法性能分析 | 第42-4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5 基于双曲楔形线的视觉解像力检测 | 第47-65页 |
5.1 MTF与视觉解像力的相关性 | 第47-49页 |
5.2 双曲楔形线检测算法的流程图 | 第49-51页 |
5.3 基于霍夫圆的定位检测 | 第51-53页 |
5.4 楔形线开始行WSL的检测 | 第53-55页 |
5.5 黑线判定 | 第55-57页 |
5.6 基于相邻帧平均去噪 | 第57-59页 |
5.7 视觉解像力检测软件的功能结构 | 第59-61页 |
5.8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1-64页 |
5.8.1 目测评估解像力的差异 | 第61-62页 |
5.8.2 软件判定与目测评估比较 | 第62-63页 |
5.8.3 不同软件判定结果比较 | 第63-64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6 基于倾斜刃边的空间频率响应e-SFR | 第65-77页 |
6.1 刃边法的实现原理 | 第65-66页 |
6.2 刃边法的实现步骤 | 第66-69页 |
6.3 e-SFR算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9-73页 |
6.3.1 对比度 | 第70-71页 |
6.3.2 边缘角度 | 第71-72页 |
6.3.3 感兴趣区域ROI的宽高比 | 第72页 |
6.3.4 峰值信噪比PSNR | 第72-73页 |
6.4 视觉解像力与空间频率SFR比较 | 第73-7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7.1 工作总结 | 第77-78页 |
7.2 工作展望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