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儒学(1919-1949)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9-13页 |
三、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难点和创新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时代社会背景 | 第14-18页 |
第一节 中国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 | 第14-15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思潮与社会主义兴起的世界背景 | 第15-18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初步接触 | 第18-32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 第18-19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对儒学的冲击 | 第19-22页 |
第三节 西学对儒学的冲击 | 第22-24页 |
第四节 儒学的抗争与辩护 | 第24-32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儒学关与中国社会性质的讨论 | 第32-39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 | 第32-34页 |
第二节 梁漱溟对中国社会的分析 | 第34-37页 |
第三节 毛泽东对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分析 | 第37-39页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儒学及中国传统文化 | 第39-59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学者与中国传统文化 | 第39-44页 |
第二节 第一代新儒家学者在三四十年代的论著贡献 | 第44-55页 |
第三节 毛泽东抗战期间对儒学的研究与认识 | 第55-59页 |
第五章 四十年代晚期:马克思主义与儒学 | 第59-77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儒学的认识 | 第59-67页 |
第二节 梁漱溟、张君劢的民主建国思想 | 第67-77页 |
总论 | 第77-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