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4-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4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1.2.3 本论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8-19页 |
1.3 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3.1 研究框架 | 第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 概念梳理 | 第20-24页 |
1.4.1 绿色概念 | 第20页 |
1.4.2 绿色科技的慨念 | 第20-22页 |
1.4.3 绿色经济的概念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科技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24-37页 |
2.1 我国高校、科研院所对科技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 | 第24-26页 |
2.1.1 科技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投入研究 | 第24-25页 |
2.1.2 科技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成果研究 | 第25-26页 |
2.2 政府、企业对待科技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现状 | 第26-29页 |
2.2.1 政府投入的选择性 | 第27-28页 |
2.2.2 产出成果的滞后性 | 第28页 |
2.2.3 企业接受的偏见 | 第28-29页 |
2.2.4 产业化的落后 | 第29页 |
2.3 科技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机制和路径缺陷 | 第29-32页 |
2.3.1 政府对科技与经济转化的偏见 | 第30页 |
2.3.2 科技与经济协同发展机制的不完善 | 第30-31页 |
2.3.3 科技研发分布不合理 | 第31页 |
2.3.4 科技转化率低 | 第31页 |
2.3.5 投入的产出率低 | 第31-32页 |
2.3.6 环境污染严重 | 第32页 |
2.4 当前的绿色科技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 | 第32-37页 |
2.4.1 绿色科技与绿色经济的投入 | 第33-34页 |
2.4.2 绿色科技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的成果 | 第34-35页 |
2.4.3 绿色科技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程度不深 | 第35-37页 |
第三章 绿色科技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的机制研究 | 第37-46页 |
3.1 绿色政府、企业机制 | 第38-39页 |
3.1.1 政策、法规的绿色化 | 第38-39页 |
3.1.2 企业制度的绿色化 | 第39页 |
3.2 绿色市场机制 | 第39-41页 |
3.2.1 绿化市场主体 | 第40页 |
3.2.2 绿化市场环境 | 第40-41页 |
3.3 绿色社会、人文机制 | 第41-43页 |
3.3.1 消费者行为绿色化 | 第41-42页 |
3.3.2 企业领导者心理绿色化 | 第42页 |
3.3.3 大众环保意识增加 | 第42-43页 |
3.4 绿色科技到绿色经济的过程的机制 | 第43-46页 |
3.4.1 绿色科技向绿色生产的转化机制 | 第43-44页 |
3.4.2 绿色流通的有效运营机制 | 第44页 |
3.4.3 绿色消费的引导与规约机制 | 第44-45页 |
3.4.4 绿色利益分配的协调机制 | 第45-46页 |
第四章 绿色科技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研究 | 第46-56页 |
4.1 鼓励绿色科技产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 第47-48页 |
4.1.1 绿色科技产业的形成 | 第47-48页 |
4.1.2 循环经济的发展 | 第48页 |
4.2 加大绿色科技创新,保证低碳经济持续发展 | 第48-50页 |
4.2.1 绿色科技创新的意义 | 第49页 |
4.2.2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 第49-50页 |
4.3 政府加大绿色科技投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 第50-52页 |
4.3.1 政府投资是强有力的保证 | 第51页 |
4.3.2 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绿色保障 | 第51-52页 |
4.4 倡导和树立面向绿色经济的绿色发展观 | 第52-53页 |
4.4.1 绿色发展观全民化 | 第52页 |
4.4.2 绿色经济发展观 | 第52-53页 |
4.5 发挥政府在绿色发展中的宏观规划和协调作用 | 第53-55页 |
4.5.1 制定绿色发展规划 | 第53页 |
4.5.2 建立激励和保障机制 | 第53-54页 |
4.5.3 运用法律与经济政策给予科技创新压力 | 第54-55页 |
4.6 营造绿色消费的社会环境,引导产品绿色化 | 第55-56页 |
4.6.1 倡导和推进绿色消费 | 第55页 |
4.6.2 产品的绿色化 | 第55-56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第56-57页 |
5.1 结论 | 第56页 |
5.1.1 研究结论 | 第56页 |
5.1.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56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