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原材料性能评价与分析 | 第17-25页 |
2.1 沥青 | 第17-18页 |
2.2 矿料 | 第18-20页 |
2.2.1 集料 | 第18-19页 |
2.2.2 填料 | 第19-20页 |
2.2.3 矿料级配 | 第20页 |
2.3 废旧普通沥青混合料及废旧回收沥青 | 第20-23页 |
2.3.1 回收方法 | 第20-21页 |
2.3.2 RAP级配 | 第21-22页 |
2.3.3 回收废旧沥青性能 | 第22-23页 |
2.4 再生剂 | 第23页 |
2.5 温拌剂 | 第23-24页 |
2.6 其它添加剂 | 第24-25页 |
2.6.1 SBS | 第24页 |
2.6.2 增塑软化剂 | 第24页 |
2.6.3 稳定剂 | 第24-25页 |
第3章 老化沥青的制备、评价与老化机理分析 | 第25-31页 |
3.1 室内模拟老化 | 第25-27页 |
3.2 沥青老化机理分析 | 第27-28页 |
3.3 室内模拟老化与实际路面老化关系 | 第28-2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4章 复合温拌改性再生剂的开发 | 第31-49页 |
4.1 再生机理 | 第31页 |
4.2 复合温拌改性再生剂开发原则 | 第31-33页 |
4.3 复合再生剂原材料选择 | 第33-37页 |
4.3.1 再生组分 | 第33-34页 |
4.3.2 温拌组分 | 第34-35页 |
4.3.3 改性组分 | 第35-36页 |
4.3.4 其它补充组分 | 第36-37页 |
4.4 复合再生剂配方设计 | 第37-43页 |
4.4.1 复合再生剂制备方法 | 第38-39页 |
4.4.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39-42页 |
4.4.3 复合再生剂配方确定 | 第42-43页 |
4.5 复合再生剂最佳掺量确定 | 第43-47页 |
4.5.1 复合再生剂最佳掺量的确定方法 | 第43-44页 |
4.5.2 复合再生剂最佳掺量试验结果 | 第44-45页 |
4.5.3 复合再生剂最佳掺量试验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5章 废旧普通沥青混合料温拌改性再生效果评价 | 第49-67页 |
5.1 温拌改性再生沥青混合料拌合工艺 | 第49页 |
5.2 温拌改性再生沥青混合料设计 | 第49-57页 |
5.2.1 级配设计 | 第49-51页 |
5.2.2 最佳油石比确定 | 第51-53页 |
5.2.3 温拌改性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评价 | 第53-57页 |
5.3 废旧普通沥青混合料温拌改性再生效果评价 | 第57-64页 |
5.3.1 不同RAP掺量的温拌改性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第57-58页 |
5.3.2 温拌改性再生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对比 | 第58-60页 |
5.3.3 温拌改性再生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对比 | 第60-61页 |
5.3.4 温拌改性再生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能对比 | 第61-62页 |
5.3.5 温拌改性再生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对比 | 第62-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7-71页 |
主要结论 | 第67-68页 |
下一步研究建议 | 第68-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