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目录 | 第1-9页 |
表目录 | 第9-10页 |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6页 |
·选题背景 | 第14-17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7-21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7-18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8-21页 |
·研究评述 | 第21页 |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难点 | 第22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2-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数据来源 | 第24-26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 第26-32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6-27页 |
·欠发达地区 | 第26-27页 |
·开发区 | 第27页 |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 | 第27页 |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相关基础理论 | 第27-32页 |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 第27-28页 |
·地租地价理论 | 第28-29页 |
·集聚与规模效益原理 | 第29-30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0-32页 |
第3章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限制因素识别 | 第32-42页 |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34页 |
·自然因素 | 第32页 |
·社会条件 | 第32-33页 |
·经济条件 | 第33-34页 |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 第34-39页 |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 | 第34-37页 |
·基于最优权法的分行业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 第37-39页 |
·障碍度法识别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限制因素 | 第39-40页 |
·对比分析法识别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限制因素 | 第40-42页 |
第4章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研究 | 第42-56页 |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 | 第42-52页 |
·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加强规划控制和管理 | 第42-44页 |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 第44页 |
·建立健全土地市场体系,控制供地量并进行工业用地价格调控 | 第44-46页 |
·提高项目用地门槛,严格执行工业建设项目用地标准 | 第46页 |
·盘活存量土地,深入挖掘潜力 | 第46-47页 |
·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 | 第47-48页 |
·进行税收调节 | 第48页 |
·加强政府管理,构建土地集约利用动态监测体系 | 第48-49页 |
·推进区域合作,加强先进经验借鉴 | 第49-52页 |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途径的选择 | 第52-56页 |
·途径选择的原则 | 第52-53页 |
·途径选择的依据 | 第53页 |
·途径选择的步骤 | 第53-56页 |
第5章 案例研究:以淮安经济开发区为例 | 第56-76页 |
·淮安经济开发区概况 | 第56-61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56-57页 |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 第57-58页 |
·土地利用状况与土地管理概况 | 第58-59页 |
·淮安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特点 | 第59-61页 |
·淮安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 | 第61-67页 |
·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综合评价 | 第61-64页 |
·分行业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 第64-67页 |
·淮安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限制因素识别 | 第67-72页 |
·障碍度法识别淮安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限制因素 | 第67-71页 |
·对比分析法识别淮安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限制因素 | 第71-72页 |
·淮安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限制因素识别 | 第72页 |
·淮安经济开发区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的途径 | 第72-76页 |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工业用地比率 | 第73页 |
·优化内部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质量,提高土地投入产出效益 | 第73-74页 |
·严格执行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指标,提高土地利用强度 | 第74页 |
·推进区域合作,加强先进经验借鉴 | 第74-75页 |
·继续加强政府管理,构建土地集约利用动态监测体系 | 第75-76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6-78页 |
·结论 | 第76页 |
·待解决的问题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