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振腔介质微扰技术测量蒸汽湿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 ·湿蒸汽测量技术发展现状 | 第12-17页 |
| ·热力学法测量蒸汽湿度 | 第12-13页 |
| ·光学法测量蒸汽湿度 | 第13-15页 |
| ·湿蒸汽电特性测量方法 | 第15-16页 |
| ·机械法测量蒸汽湿度 | 第16-17页 |
| ·其他测量方法 | 第17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第2章 湿蒸汽混合物介电特性研究 | 第19-29页 |
| ·引言 | 第19页 |
| ·湿蒸汽的等效复介电常数关系式 | 第19-22页 |
| ·湿蒸汽两相流的介电性质 | 第22-28页 |
| ·结论 | 第28-29页 |
| 第3章 谐振腔介质微扰技术测量蒸汽湿度的理论研究 | 第29-37页 |
| ·引言 | 第29页 |
| ·蒸汽湿度的测量原理 | 第29-33页 |
| ·微波谐振腔介质微扰理论 | 第29-31页 |
| ·谐振腔的模式选择和湿度与相对频偏的关系 | 第31-33页 |
| ·与湿度测量相关参数分析 | 第33-36页 |
| ·结论 | 第36-37页 |
| 第4章 蒸汽湿度测量传感器设计及分析 | 第37-59页 |
| ·谐振腔的基础理论 | 第37-45页 |
| ·谐振腔的电磁场方程 | 第37-41页 |
| ·谐振腔的主要特性参数 | 第41-45页 |
| ·谐振腔的理论设计 | 第45-48页 |
| ·谐振腔的结构和尺寸设计 | 第45-47页 |
| ·谐振腔的激励耦合 | 第47页 |
| ·分隔器结构设计 | 第47-48页 |
| ·环耦合谐振腔的设计 | 第48-54页 |
| ·耦合环设计 | 第48-49页 |
| ·分隔器设计 | 第49-50页 |
| ·谐振腔仿真 | 第50-52页 |
| ·谐振腔测量实验 | 第52-54页 |
| ·孔耦合谐振腔设计 | 第54-58页 |
| ·小结 | 第58-59页 |
| 第5章 微波测量系统设计 | 第59-74页 |
| ·微波测量系统的设计 | 第59-63页 |
| ·VCO控制单元设计 | 第63-64页 |
| ·频率测量方法 | 第64-66页 |
| ·测量系统工作流程 | 第66页 |
| ·扫频信号数据处理方法 | 第66-71页 |
| ·扫频信号与谐振腔的频域特性 | 第67-68页 |
| ·数据插值 | 第68-69页 |
| ·曲线拟合 | 第69页 |
|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69-71页 |
| ·脉冲信号数据处理方法 | 第71-73页 |
| ·小结 | 第73-74页 |
| 第6章 蒸汽湿度测量误差分析 | 第74-96页 |
| ·谐振腔热膨胀分析 | 第74-79页 |
| ·热膨胀对测量的影响 | 第74-76页 |
| ·温度自补偿谐振腔结构设计 | 第76-79页 |
| ·谐振腔内壁沉积水膜或盐垢分析 | 第79-84页 |
| ·介质沉积的影响 | 第79-81页 |
| ·沉积水膜和盐垢的计算分析 | 第81-84页 |
| ·大水滴穿腔分析 | 第84-86页 |
| ·谐振腔取样误差分析 | 第86-90页 |
| ·数学模型 | 第86-88页 |
| ·非等动能取样误差分析 | 第88-90页 |
| ·蒸汽参数突变谐振腔的滞后响应分析 | 第90-95页 |
| ·固流能量耦合计算模型 | 第90-91页 |
| ·固流耦合计算分析 | 第91-95页 |
| ·小结 | 第95-96页 |
| 第7章 汽轮机排汽湿度测量实验 | 第96-112页 |
| ·缸外取样湿度测量 | 第96-101页 |
| ·测量方案设计 | 第96-97页 |
| ·测量结果分析 | 第97-101页 |
| ·排汽缸内湿度测量 | 第101-111页 |
| ·测量方案设计 | 第101-104页 |
| ·测量结果分析 | 第104-111页 |
| ·小结 | 第111-112页 |
| 第8章 结论 | 第112-116页 |
| ·结论 | 第112-114页 |
| ·展望 | 第114-11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6-125页 |
| 致谢 | 第125-126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及学术论文发表 | 第126-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