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5-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序言 | 第8-9页 |
| 目录 | 第9-11页 |
| 1 引言 | 第11-15页 |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1.4 选题的主要创新点 | 第13-15页 |
| 2 毛泽东“大众的”文化思想的形成过程 | 第15-23页 |
| 2.1 毛泽东“大众的”文化思想的产生 | 第16-17页 |
| 2.1.1 少年时期所学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启发 | 第16页 |
| 2.1.2 青年时期所学的西方文化思想的启发 | 第16-17页 |
| 2.2 毛泽东“大众的”文化思想的实践 | 第17-19页 |
| 2.2.1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提出 | 第17-18页 |
| 2.2.2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实践 | 第18-19页 |
| 2.3 毛泽东“大众的”文化思想的成熟和发展 | 第19-23页 |
| 2.3.1 确立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 | 第20-22页 |
| 2.3.2 确立了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 第22-23页 |
| 3 毛泽东“大众的”文化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23-29页 |
| 3.1 人民群众是文艺创造的主体 | 第23-24页 |
| 3.1.1 人民群众是文艺创作的主体 | 第23-24页 |
| 3.1.2 人民群众是文艺表现的主体 | 第24页 |
| 3.2 文艺创作要为人民群众服务 | 第24-27页 |
| 3.2.1 文艺创作要抒发人民群众的心声 | 第25-26页 |
| 3.2.2 文艺创作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 第26-27页 |
| 3.3 文艺创作的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第27-29页 |
| 3.3.1 文艺创作要扎根人民群众的生活 | 第27-28页 |
| 3.3.2 人民是否满意为检验文艺创作的根本标准 | 第28-29页 |
| 4 毛泽东“大众的”文化思想的重要意义 | 第29-42页 |
| 4.1 毛泽东“大众的”文化思想的理论意义 | 第29-30页 |
| 4.1.1 毛泽东“大众的”文化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29-30页 |
| 4.1.2 毛泽东“大众的”文化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 第30页 |
| 4.2 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众的”理论创新体系的理论源脉 | 第30-33页 |
| 4.2.1 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的文艺创作观点 | 第31页 |
| 4.2.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人民服务 | 第31-32页 |
| 4.2.3 提出文艺创作“三贴近”原则为人民服务 | 第32-33页 |
| 4.2.4 文艺创作如何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 第33页 |
| 4.3 毛泽东“大众的”文化思想的实践意义 | 第33-42页 |
| 4.3.1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 第34页 |
| 4.3.2 建立了“大众的”革命文化统一战线 | 第34-35页 |
| 4.3.3 有助于指导当前“大众的”文化建设所遇见的问题 | 第35-42页 |
| 5 结论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 1 中文著作 | 第43-44页 |
| 2 期刊论文 | 第44-45页 |
| 3 网络资源 | 第45-47页 |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7-49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