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0页 |
| 1.1 水环境现状 | 第11-13页 |
| 1.1.1 全球水资源现状 | 第11-12页 |
| 1.1.2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特点 | 第12-13页 |
| 1.2 二级出水深度处理技术综述 | 第13-18页 |
| 1.2.1 二级出水水质特点 | 第14-16页 |
| 1.2.2 二级出水深度处理技术综述 | 第16-18页 |
| 1.3 人工湿地概述 | 第18-30页 |
| 1.3.1 人工湿地的定义 | 第18-19页 |
| 1.3.2 人工湿地的构成要素 | 第19-22页 |
| 1.3.3 人工湿地的分类 | 第22-23页 |
| 1.3.4 人工湿地的净化机理 | 第23-26页 |
| 1.3.5 人工湿地强化技术的研究 | 第26-28页 |
| 1.3.6 人工湿地在污水深度净化中的应用 | 第28-30页 |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0-36页 |
| 2.1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30-32页 |
| 2.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0页 |
| 2.1.2 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 2.2 论文创新点 | 第32-33页 |
| 2.3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 第33-35页 |
| 2.4 实验分析项目和测定方法 | 第35-36页 |
| 2.4.1 水质指标和测定方法 | 第35页 |
| 2.4.2 植物测试指标 | 第35页 |
| 2.4.3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试验启动与挂膜研究 | 第36-47页 |
| 3.1 试验场地 | 第36页 |
| 3.2 试验材料 | 第36-39页 |
| 3.2.1 试验填料 | 第36-38页 |
| 3.2.2 试验用水及接种污泥 | 第38-39页 |
| 3.3 试验装置 | 第39-42页 |
| 3.3.1 配水箱 | 第39页 |
| 3.3.2 反应器 | 第39-42页 |
| 3.4 试验启动方法 | 第42-43页 |
| 3.5 挂膜期结果与讨论 | 第43-45页 |
| 3.5.1 填料上生物相的变化 | 第43-44页 |
| 3.5.2 挂膜期间污染物去除情况分析 | 第44-45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水花生-生物绳复合人工湿地净化二级出水的试验研究 | 第47-61页 |
| 4.1 试验条件 | 第47-48页 |
| 4.1.1 试验植物 | 第47-48页 |
| 4.1.2 进水水质 | 第48页 |
| 4.2 试验系统设计 | 第48-51页 |
| 4.3 连续运行 HRT24h 阶段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1-56页 |
| 4.3.1 COD 的去除情况 | 第51-52页 |
| 4.3.2 氨氮的去除情况 | 第52页 |
| 4.3.3 总氮的去除情况 | 第52-54页 |
| 4.3.4 总磷的去除情况 | 第54-55页 |
| 4.3.5 小结 | 第55-56页 |
| 4.4 连续运行 HRT12h 阶段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6-60页 |
| 4.4.1 COD 的去除情况 | 第56-57页 |
| 4.4.2 氨氮的去除情况 | 第57-58页 |
| 4.4.3 总氮的去除情况 | 第58-59页 |
| 4.4.4 总磷的去除情况 | 第59-60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五章 水葫芦-生物绳复合人工湿地净化二级出水的试验研究 | 第61-70页 |
| 5.1 实验条件 | 第61-65页 |
| 5.1.1 试验植物 | 第61-62页 |
| 5.1.2 进水水质 | 第62-63页 |
| 5.1.3 试验系统设计 | 第63-65页 |
| 5.2 连续运行 HRT24h 阶段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5-69页 |
| 5.2.1 COD 的去除情况 | 第65-66页 |
| 5.2.2 氨氮的去除情况 | 第66-67页 |
| 5.2.3 总氮的去除情况 | 第67-68页 |
| 5.2.4 总磷的去除情况 | 第68-69页 |
| 5.3 小结 | 第69-70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3页 |
| 6.1 结论 | 第70-71页 |
| 6.2 展望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82页 |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83页 |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做的项目 | 第83-84页 |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