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0-24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21页 |
1.2.1 中国电子场地污染概况 | 第10-13页 |
1.2.2 国内外淋洗技术研究进展 | 第13-21页 |
1.2.3 国内外超声淋洗技术 | 第21页 |
1.3 研究目标 | 第21-22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34页 |
2.1 清远龙塘酸洗场地概况及基本理化性质 | 第24-27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4-25页 |
2.1.2 土壤基本性质 | 第25-27页 |
2.2 中国电子废物处置场地的现状调查方法 | 第27-28页 |
2.2.1 数据来源 | 第27页 |
2.2.2 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 第27-28页 |
2.3 超声强化 EDTA 洗脱工艺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设计 | 第28-30页 |
2.3.1 超声、振荡、静置对重金属的洗脱效率设计 | 第28-29页 |
2.3.2 不同超声时间对 EDTA 洗脱重金属污染土壤效率 | 第29页 |
2.3.3 不同超声功率对 EDTA 洗脱重金属污染土壤效率 | 第29页 |
2.3.4 超声-搅拌、静置-搅拌、静置对重金属洗脱效率设计 | 第29-30页 |
2.4 酸化预处理对重金属淋洗效率设计 | 第30-31页 |
2.4.1 不同酸化时间对重金属洗脱的影响 | 第30页 |
2.4.2 酸化对重金属形态的影响 | 第30-31页 |
2.5 样品测定与数据分析 | 第31-34页 |
2.5.1 试验仪器 | 第31页 |
2.5.2 分析与测定 | 第31-33页 |
2.5.3 数据分析 | 第33-3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53页 |
3.1 中国三大典型电子电子废物污染现状及分析 | 第34-39页 |
3.1.1 电子废物处置场地土壤及周边农田、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 | 第34-35页 |
3.1.2 电子废物处置场地周边农产品重金属含量 | 第35-36页 |
3.1.3 电子废物处置场地暴露人群发样重金属含量 | 第36-37页 |
3.1.4 电子废物处置场地健康风险评估 | 第37-39页 |
3.2 超声处理对重金属淋洗效率的影响 | 第39-42页 |
3.2.1 超声、振荡、静置三种处理的淋洗效率比较 | 第39页 |
3.2.2 不同超声时间对 EDTA 洗脱重金属污染土壤效果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3 不同超声功率对 EDTA 洗脱重金属污染土壤效率 | 第40-41页 |
3.2.4 超声-搅拌、静置-搅拌、静置三种处理的淋洗效率比较 | 第41-42页 |
3.3 酸化预处理对重金属淋洗效率的影响 | 第42-45页 |
3.3.1 最佳酸化时间 | 第42-44页 |
3.3.2 酸化对土壤重金属去除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3.4 酸化前后重金属的形态变化 | 第45-47页 |
3.5 酸化处理淋洗后重金属的形态的影响 | 第47-51页 |
3.6 PH 和氧化还原电位变化及与其他淋洗结果的比较 | 第51-53页 |
3.6.1 酸化对土壤 pH 和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 | 第51-52页 |
3.6.2 与其他研究中 EDTA 和酸的淋洗效果的比较 | 第52-53页 |
4 讨论 | 第53-54页 |
4.1 河流沉积物 CD、CU、PB 和 ZN 污染严重的原因 | 第53页 |
4.2 超声处理提高效率的原因 | 第53页 |
4.3 不同重金属去除效率不同的原因 | 第53页 |
4.4 酸化后去除效率升高的原因 | 第53-54页 |
5 结论 | 第54-57页 |
5.1 结论 | 第54-55页 |
5.1.1 中国电子废物污染现状 | 第54页 |
5.1.2 超声处理对重金属淋洗效率的影响 | 第54页 |
5.1.3 酸化预处理对重金属淋洗效率的影响 | 第54-55页 |
5.1.4 酸化预处理对重金属形态的影响 | 第55页 |
5.2 不足与建议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6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66-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