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家庭伦理思想研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绪论 | 第10-15页 |
|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二)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13-15页 |
| (一) 创新之处 | 第13页 |
| (二) 不足之处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胡适家庭伦理思想的形成 | 第15-23页 |
| 第一节 胡适家庭伦理思想形成的背景 | 第15-18页 |
| 一、内忧外患:政治背景 | 第15-16页 |
| 二、短暂繁荣:经济背景 | 第16页 |
| 三、抨击与再造:思想文化背景 | 第16-17页 |
| 四、传统与现代:教育背景 | 第17-18页 |
| 第二节 胡适家庭伦理思想形成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 | 第18-23页 |
| 一、健全的个人主义:重塑新道德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 二、实验主义:研究问题的方法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胡适家庭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3-39页 |
| 第一节 培养“超于良妻贤母”的女性与男女平等 | 第23-29页 |
| 一、通过教育培养女性的独立人格 | 第23-25页 |
| 二、鼓励妇女参与政治及社会事务 | 第25-27页 |
| 三、树立男女平等的贞操观与继承观 | 第27-29页 |
| 第二节 构建新型的家庭伦理 | 第29-35页 |
| 一、精神契合,主张婚恋自由 | 第30-31页 |
| 二、父母无恩,反对封建孝道 | 第31-32页 |
| 三、无后主义,主张社会不朽 | 第32-34页 |
| 四、丧礼改革,反对封建礼教 | 第34-35页 |
| 第三节 倡导良好的家庭教育 | 第35-39页 |
| 一、培养子女的独立人格 | 第36-37页 |
| 二、培养子女的合群意识 | 第37页 |
| 三、培养子女的用功品质 | 第37-39页 |
| 第三章 胡适家庭伦理思想评析 | 第39-51页 |
| 第一节 胡适家庭伦理思想的价值 | 第39-41页 |
| 一、历史价值:启蒙新型家庭伦理的形成 | 第39-40页 |
| 二、理论价值:丰富与深化伦理学理论 | 第40-41页 |
| 第二节 胡适家庭伦理思想的局限性 | 第41-45页 |
| 一、思想主张与自身践行之间的矛盾 | 第41-43页 |
| 二、思想主张的不彻底性:未触及制度层面的变革 | 第43-44页 |
| 三、思想主张的妥协性:对封建婚姻制度由批判到辩护 | 第44-45页 |
| 第三节 胡适家庭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45-51页 |
| 一、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家庭伦理问题 | 第45-47页 |
| 二、胡适家庭伦理思想对新时期家庭伦理建构的启示 | 第47-51页 |
| 结语 | 第51-52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后记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