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三(2-吡啶甲基)胺衍生物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39页
    1.1 TPA过渡金属配合物第13-24页
        1.1.1 TPA铁配合物第13-16页
        1.1.2 TPA锰配合物第16-18页
        1.1.3 TPA钌配合物第18-20页
        1.1.4 TPA铜配合物第20-24页
        1.1.5 TPA络合其它金属第24页
    1.2 光诱导电子转移反应第24-31页
        1.2.1 光诱导电子转移反应的基本理论第27-29页
        1.2.2 光敏剂-钌多联吡啶配合物第29-31页
    1.3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31-32页
    参考文献第32-39页
第二章 三(2-吡啶甲基)胺衍生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第39-57页
    2.1 引言第39-41页
    2.2 实验仪器、试剂及方法第41-42页
        2.2.1 仪器及试剂第41页
        2.2.2 实验方法第41-42页
    2.3 配体的合成第42-51页
        2.3.1 基本原料的合成第42-44页
        2.3.2 二(2-吡啶甲基)(6-羟甲基吡啶-2-吡啶甲基)胺的合成(1)第44-45页
        2.3.3 二(2-吡啶甲基)(6-氯甲基-2-吡啶甲基)胺的合成(4)第45页
        2.3.4 二(2-吡啶甲基)(6-邻苯二甲酰亚氨甲基-2-吡啶甲基)胺的合成(5)第45-47页
        2.3.5 二(2-吡啶甲基)(6-氨甲基-2-吡啶甲基)胺的合成(2)第47-48页
        2.3.6 二(6-邻苯二甲酰亚氨甲基-2-吡啶甲基)-2-吡啶甲基胺(6)第48页
        2.3.7 二(6-氨甲基-2-吡啶甲基)-2-吡啶甲基胺(3)第48-49页
        2.3.8 二(2-吡啶甲基)-3-羟基2-吡啶甲胺(8)及其钠盐(9)的制备第49-50页
        2.3.9 三(2-吡啶甲基)胺(7)第50-51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51-55页
        2.4.1 三(2-吡啶甲基)胺衍生物的合成及纯化第51页
        2.4.2.核磁共振谱的研究第51-53页
            2.4.2.1 核磁共振谱确定分子结构第51-52页
            2.4.2.2 取代基对配体结构的影响第52-53页
        2.4.3.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研究第53-54页
        2.4.4.氧化-还原电位的研究第54-55页
    2.5 小结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57页
第三章 以TPA为配体的铁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第57-81页
    3.1 引言第57页
    3.2 实验仪器、试剂及方法第57-58页
    3.3 单核铁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第58-69页
        3.3.1 单核铁配合物的合成第58-60页
        3.3.2 结果与讨论第60-69页
            3.3.2.1 红外光谱的研究第60-61页
            3.3.2.2 单晶结构分析第61-66页
            3.3.2.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研究第66-68页
            3.3.2.4 氧化还原电位的研究第68-69页
    3.4 双核[(μ-OXO)Fe_2~(Ⅲ,Ⅲ)]的合成及表征第69-78页
        3.4.1 二(2-吡啶甲基)-6-羟甲基吡啶-(2-吡啶甲基)胺络合(1)高氯酸铁第69-70页
        3.4.2 结果与讨论第70-78页
            3.4.2.1 双核铁配合物晶体结构分析第70-76页
            3.4.2.2 双核铁配合物的紫外、红外光谱及电化学分析第76-78页
    3.5 小结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1页
第四章 以TPA为配体的锰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第81-94页
    4.1 引言第81页
    4.2 实验部分第81-83页
        4.2.1 仪器、试剂及实验方法第81页
        4.2.2 锰配合物的合成第81-83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83-92页
        4.3.1 红外光谱的研究第83-84页
        4.3.2 单晶结构分析第84-89页
        4.3.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研究第89-91页
        4.3.4 氧化-还原电位研究第91-92页
    4.4 小结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94页
第五章 以TPA为配体的钌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第94-101页
    5.1 引言第94页
    5.2 实验部分第94-95页
        5.2.1 仪器、试剂及实验方法第94-95页
        5.2.2 单核钌配合物的合成第95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95-99页
    5.4 小结第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1页
第六章 钌-锰双核分子内光诱导电子转移研究第101-129页
    6.1 引言第101-103页
    6.2 实验部分第103-112页
        6.2.1 仪器及试剂第103页
        6.2.2 实验方法第103页
        6.2.3 化合物的合成第103-112页
            6.2.3.1 以Ru(bpy)_2(bpyCOOH)为光敏体的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第103-110页
                6.2.3.1.1 光敏体Ru(bpy)_2(bpyCOOH)的合成第103-105页
                6.2.3.1.2 含氨基的不同链长TPA配体的合成第105-107页
                6.2.3.1.3 光敏体Ru(bpy)_2(bpyCOOH)连接含氨基TPA配体的合成第107-109页
                6.2.3.1.4 以Ru(bpy)_2(bpyCOOH)为光敏体的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第109-110页
            6.2.3.2 以有机染料为光敏体的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第110-112页
                6.2.3.2.1 (5-二甲氨基-1-萘磺酸){[6-二(2-吡啶甲基)氨甲基-2-吡啶基]甲基}酰胺第110-111页
                6.2.3.2.2 N-正丁基-4-[6-二(2-吡啶甲基)氨甲基-2-吡啶甲基]氨基-1,8-萘酰亚胺第111页
                6.2.3.2.3 以有机染料为光敏体的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第111-112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12-125页
        6.3.1 核磁共振谱确定分子结构第112-115页
        6.3.2 Ru(bpy)_2(bpyCOOH)为光敏体的光致电子转移研究第115-124页
            6.3.2.1 钌-锰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及发射光谱第115-116页
            6.3.2.2 钌-锰配合物的氧化-还原电位第116-117页
            6.3.2.3 钌-锰配合物的时间分辨光谱研究第117-124页
                6.3.2.3.1 钌-锰配合物的时间分辨吸收光谱第117-118页
                6.3.2.3.2 钌-锰配合物的瞬态吸收光谱及其衰减动力学第118-119页
                6.3.2.3.3 钌-锰配合物的分子内电子转移研究第119-124页
        6.3.3 有机染料为光敏体的光致电子转移研究第124-125页
    6.4 小结第125-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29页
第七章 总结论第129-130页
创新点第130-131页
博士期间发表和待发表论文第131-132页
致谢第132-133页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第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型SAR数据回放技术研究
下一篇:微小通道中液体工质相变传热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