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9页 |
一.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2.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9页 |
1 对特定题材的图书出版的研究 | 第13-14页 |
2 新媒体下的出版业的创新 | 第14页 |
3 民营出版行业的应对策略 | 第14-15页 |
4 在图书行业的创新性经营策略 | 第15页 |
5 传统图书与数字化转型的研究 | 第15-19页 |
1. 传统出版行业的应对之策 | 第19-23页 |
1.1 出版业的集团化 | 第19页 |
1.2 出版业的产业化 | 第19-20页 |
1.3 新媒体时代出版行业的新特点 | 第20-23页 |
1.3.1 更加强调影音文字信息的整合 | 第20-21页 |
1.3.2 传受关系的时代化趋势 | 第21-23页 |
2. 我国精品图书的出版现状 | 第23-34页 |
2.1 精品图书的界定 | 第23-26页 |
2.1.1 内容好,选题新 | 第23-24页 |
2.1.2 市场占有率高,收益率高 | 第24-25页 |
2.1.3 具备思想性和艺术性,时代性和历史性 | 第25页 |
2.1.4 编辑制作高水准,高质量 | 第25-26页 |
2.2 大力研发精品图书出版的意义 | 第26-28页 |
2.2.1 继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 | 第26-27页 |
2.2.2 开拓市场、创造品牌的利器 | 第27-28页 |
2.2.3 参与国际竞争的通行证 | 第28页 |
2.3 我国精品图书缺少的原因 | 第28-34页 |
2.3.1 出版社内部浮躁,急功近利 | 第29-31页 |
2.3.2 编校质量低下,缺乏精品意识 | 第31-32页 |
2.3.3 营销方式落后,思维守旧 | 第32页 |
2.3.4 图书发行部门专职市场信息部门缺乏 | 第32-34页 |
3. 精品图书的内容策划 | 第34-41页 |
3.1 洞悉读者需求 | 第34-36页 |
3.1.1 引进先进阅读理念,开展分级阅读 | 第34-36页 |
3.1.2 内容引领精神需求,符合传统美德标准 | 第36页 |
3.2 精品图书内容编辑工作要继续升级 | 第36-38页 |
3.2.1 加大图书信息量,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 | 第36-37页 |
3.2.2 利用数字化的平台拓展编辑的新能力 | 第37页 |
3.2.3 明确内容定位后在内容深度上下功夫 | 第37-38页 |
3.2.4 树立市场意识,加强品牌意识和全程策划的观念 | 第38页 |
3.3 做好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图书选题策划 | 第38-39页 |
3.3.1 图书选题策划的因素 | 第38页 |
3.3.2 图书选题策划的策略 | 第38-39页 |
3.4 牵手新媒体,进行内容深度开发 | 第39-41页 |
3.4.1 利用数字化平台做创意化内容,实现重组、再生产 | 第39页 |
3.4.2 基于图书的良好内容开展读者互动 | 第39-41页 |
4. 精品图书的营销创新 | 第41-50页 |
4.1 网络营销下的媒体合作 | 第41-43页 |
4.1.1 微博、微信与新时代的图书营销 | 第41-42页 |
4.1.2 二维码在图书营销中的应用 | 第42页 |
4.1.3 多种新媒体形式组合营销策略 | 第42-43页 |
4.2 影视与图书的互动 | 第43-46页 |
4.2.1 双方互动对图书销售产生的影响 | 第44-45页 |
4.2.2 图书与影视互动营销的途径 | 第45-46页 |
4.3 积极创新传统营销渠道 | 第46-50页 |
4.3.1 将纸质图书外观做成艺术品 | 第46-47页 |
4.3.2 利用数据分析进行精准营销 | 第47页 |
4.3.3 激发优质企业的文化需求 | 第47-48页 |
4.3.4 开掘大型酒店的图书消费潜力 | 第48页 |
4.3.5 合理合法开发校园市场 | 第48页 |
4.3.6 与有实力的广告公司、礼品公司开展合作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