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绪论 | 第14-28页 |
1.1 浮游植物 | 第14-15页 |
1.2 海洋中浮游植物相关碳沉降过程 | 第15-24页 |
1.2.1 海洋浮游植物碳沉降 | 第17-20页 |
1.2.2 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沉降 | 第20-23页 |
1.2.3 浮游动物粪便颗粒物 | 第23-24页 |
1.3 黄渤海海域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1.3.1 黄渤海海域概况 | 第24-25页 |
1.3.2 黄渤海浮游植物相关研究背景 | 第25-26页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6-2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8-34页 |
2.1 调查海域 | 第28页 |
2.2 采样方法 | 第28-29页 |
2.3 样品处理方法 | 第29-30页 |
2.3.1 叶绿素 | 第29页 |
2.3.2 营养盐 | 第29-30页 |
2.3.3 浮游植物水样 | 第30页 |
2.3.4 浮游植物沉降样品 | 第30页 |
2.3.5 TEP的测量 | 第30页 |
2.4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0-34页 |
2.4.1 浮游植物群落分析 | 第30-31页 |
2.4.2 浮游植物沉降分析 | 第31-32页 |
2.4.3 TEP数据分析 | 第32-33页 |
2.4.4 粪便数据分析 | 第33页 |
2.4.5 数据软件处理 | 第33-34页 |
3 结果 | 第34-70页 |
3.1 2018年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研究 | 第34-50页 |
3.1.1 水文特征 | 第34-37页 |
3.1.2 浮游植物物种组成 | 第37-38页 |
3.1.3 浮游植物丰度分布情况 | 第38-40页 |
3.1.4 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垂直变化特征 | 第40-43页 |
3.1.5 群落多样性分布 | 第43-45页 |
3.1.6 浮游植物的聚类分析 | 第45-47页 |
3.1.7 浮游植物数据和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CCA) | 第47-49页 |
3.1.8 浮游植物碳生物量 | 第49-50页 |
3.2 黄渤海浮游植物沉降速率研究 | 第50-64页 |
3.2.1 2016年黄渤海浮游植物沉降速率研究 | 第50-56页 |
3.2.2 2017年黄渤海浮游植物沉降速率研究 | 第56-61页 |
3.2.3 2018年黄渤海浮游植物沉降速率研究 | 第61-64页 |
3.3 2018年春季黄渤海TEP沉降研究 | 第64-68页 |
3.3.1 TEP的分布 | 第64-66页 |
3.3.2 TEP沉降速率 | 第66-67页 |
3.3.3 TEP沉降通量 | 第67-68页 |
3.4 浮游动物粪便 | 第68-70页 |
4 讨论 | 第70-84页 |
4.1 浮游植物群落 | 第70-72页 |
4.2 浮游植物沉降速率 | 第72-77页 |
4.3 TEP分布与沉降速率 | 第77-78页 |
4.4 浮游动物粪便 | 第78-79页 |
4.5 2018年春季浮游植物沉降速率、TEP沉降速率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 第79-80页 |
4.6 浮游植物碳通量和TEP碳通量 | 第80-82页 |
4.7 浮游植物碳通量、TEP碳通量和理论粪便碳通量比较 | 第82-84页 |
5 结论、创新性与展望 | 第84-86页 |
5.1 结论 | 第84页 |
5.2 创新性 | 第84-85页 |
5.3 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6页 |
致谢 | 第96-9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