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4-5页 |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前言 | 第8-9页 |
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1. 祖国医学对胸痹心痛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第9-14页 |
1.1 古代医家对胸痹心痛的认识 | 第9-10页 |
1.2 现代中医家对胸痹心痛的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2. 现代医学对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2.1 一般认识 | 第14-15页 |
2.2 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3. 麝香通心滴丸前期研究及Ⅳ期临床意义 | 第17-19页 |
资料与方法 | 第19-26页 |
1. 一般资料 | 第19页 |
2. 诊断标准 | 第19页 |
2.1 临床特点 | 第19页 |
3. 纳入标准 | 第19-20页 |
4. 病例排除标准 | 第20-21页 |
5. 研究病例的终止(剔除、脱落和终止研究标准) | 第21-22页 |
6. 治疗方案 | 第22-24页 |
6.1 研究药物 | 第22页 |
6.2 给药方案 | 第22-24页 |
7. 访视时点及观察指标 | 第24-25页 |
7.1 访视时点 | 第24页 |
7.2 观察指标 | 第24页 |
7.3 疗效判定标准 | 第24-25页 |
8. 统计分析 | 第25-26页 |
结果 | 第26-30页 |
1. 一般情况 | 第26页 |
2. 疗效性指标结果 | 第26-30页 |
2.1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第26-30页 |
讨论 | 第30-35页 |
1. 胸痹心痛痰热瘀阻型的相关研究 | 第30-31页 |
2. 麝香通心滴丸药物组成及组方意义 | 第31-32页 |
3. 麝香通心滴丸对中医证候及平板运动试验指标的影响 | 第32-33页 |
4. 问题及展望 | 第33-35页 |
结论 | 第35-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附录 | 第41-43页 |
个人简历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