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3页 |
论文选题意义 | 第8-9页 |
相关研究动态 | 第9-13页 |
第一章 《隐逸传》及其源流 | 第13-19页 |
第一节 正史中的《隐逸传》 | 第13-16页 |
第二节 唐之前的隐逸文化 | 第16-19页 |
第二章 两《唐书·隐逸传》记载人物研究 | 第19-46页 |
第一节 两《唐书·隐逸传》收录人物异同介绍 | 第19-20页 |
第二节 两《唐书·隐逸传》相同人物史料差异分析 | 第20-29页 |
一、新旧传相同人物籍贯记述不同 | 第23页 |
二、新旧传相同人物部分史实有差异 | 第23-27页 |
三、《新唐书·隐逸传》删去《旧唐书·隐逸传》中部分诏书内容 | 第27-29页 |
第三节 两《唐书·隐逸传》不同人物史料分析 | 第29-46页 |
一、《新唐书·隐逸传》比《旧唐书》新增人物史源分析 | 第31-40页 |
二、两《唐书·隐逸传》中分属两传人物分析 | 第40-44页 |
三、《旧唐书·隐逸传》中完全被删去人物 | 第44-46页 |
第三章 两《唐书·隐逸传》的文献意义 | 第46-55页 |
第一节 唐代隐逸风尚特点 | 第46-51页 |
一、唐代隐逸型道士的形成 | 第46-48页 |
二、隐士与道教求仙思想的融合 | 第48-50页 |
三、唐代三教融合下的中隐思潮 | 第50-51页 |
第二节 《新唐书·隐逸传》反映出宋祁修书思想以及宋代的忠君思想 | 第51-55页 |
一、宋祁修《新唐书》列传的书写问题 | 第51-53页 |
二、《新唐书·隐逸传》反映出宋代的忠君思想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