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传感器网络地理路由及空洞处理算法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3页 |
1.1.1 无线传感器网络介绍 | 第9-10页 |
1.1.2 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及特点 | 第10-12页 |
1.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研究 | 第14-15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5-16页 |
第2章 地理位置路由及空洞处理策略相关介绍 | 第16-27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无线传感器网络地理位置路由协议介绍 | 第16-22页 |
2.2.1 GAF路由算法 | 第16-18页 |
2.2.2 GPSR路由算法 | 第18-20页 |
2.2.3 GEAR路由算法 | 第20-22页 |
2.3 地理位置路由协议的主要问题 | 第22-23页 |
2.4 地理位置路由空洞处理策略 | 第23-25页 |
2.4.1 基于泛洪的路由空洞处理策略 | 第23页 |
2.4.2 基于平面图的路由空洞处理策略 | 第23-24页 |
2.4.3 基于代价的路由空洞处理策略 | 第24页 |
2.4.4 基于启发式的路由空洞处理策略 | 第24-25页 |
2.4.5 混合型路由空洞处理策略 | 第25页 |
2.5 地理位置路由算法的性能评价 | 第25-2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GPSR算法及其改进算法 | 第27-40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经典的GPSR算法 | 第27-28页 |
3.3 算法的前提和约束 | 第28-29页 |
3.3.1 问题假设 | 第28页 |
3.3.2 相关定义 | 第28-29页 |
3.4 改进的EN-GPSR算法 | 第29-36页 |
3.4.1 算法思想 | 第29页 |
3.4.2 划分左右分区 | 第29-31页 |
3.4.3 考虑节点剩余能量 | 第31-32页 |
3.4.4 考虑节点通信质量 | 第32-33页 |
3.4.5 概率转发 | 第33-34页 |
3.4.6 改进算法的流程 | 第34-36页 |
3.5 仿真模拟与算法分析 | 第36-39页 |
3.5.1 网络模型与参数设置 | 第36-37页 |
3.5.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37-3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基于空洞位置的启发式绕洞算法 | 第40-54页 |
4.1 引言 | 第40页 |
4.2 Virtual Circle算法及其问题 | 第40-41页 |
4.3 算法的前提和约束 | 第41-42页 |
4.3.1 问题假设 | 第41页 |
4.3.2 相关定义 | 第41-42页 |
4.4 基于空洞位置的启发式绕洞算法 | 第42-50页 |
4.4.1 算法思想 | 第42-43页 |
4.4.2 空洞边界探测与创建 | 第43-44页 |
4.4.3 建立虚拟坐标系 | 第44-45页 |
4.4.4 确定转发区域 | 第45页 |
4.4.5 选择中间节点 | 第45-47页 |
4.4.6 不同算法的绕洞比较 | 第47页 |
4.4.7 算法的流程 | 第47-50页 |
4.5 仿真模拟与算法分析 | 第50-53页 |
4.5.1 网络模型与参数设置 | 第50-51页 |
4.5.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1-5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 第54-56页 |
5.1 总结 | 第54页 |
5.2 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