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航班延误预测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航班延误评估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3 航班延误事后分析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我国航班延误的概念与成因分析 | 第16-23页 |
2.1 航班延误定义 | 第16-17页 |
2.2 航班延误界定 | 第17-19页 |
2.2.1 我国航班运行过程 | 第17-18页 |
2.2.2 我国航班延误时间的界定标准 | 第18-19页 |
2.3 我国航班延误的成因分析 | 第19-20页 |
2.4 我国航班延误的责任主体 | 第20-22页 |
2.4.1 航空公司 | 第20页 |
2.4.2 机场 | 第20-21页 |
2.4.3 空管部门 | 第21页 |
2.4.4 气象条件 | 第21页 |
2.4.5 大型军事活动 | 第21-22页 |
2.4.6 其他突发事件 | 第2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大面积航班延误预测模型 | 第23-31页 |
3.1 logistic模型介绍 | 第23-24页 |
3.2 延误航班数量的logistic预测模型 | 第24-26页 |
3.2.1 模型的假设与说明 | 第24页 |
3.2.2 模型的构建 | 第24-26页 |
3.2.3 logistic曲线的拟合方法 | 第26页 |
3.3 累计延误航班数量预测模型 | 第26-27页 |
3.4 算例分析 | 第27-30页 |
3.4.1 延误累积阶段 | 第27-29页 |
3.4.2 延误消散阶段 | 第29-3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大面积航班延误实时评估模型 | 第31-41页 |
4.1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1-33页 |
4.1.1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31-32页 |
4.1.2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2-33页 |
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3-35页 |
4.2.1 层析分析法简介 | 第33-34页 |
4.2.2 建立指标集 | 第34页 |
4.2.3 指标权重求解方法 | 第34-35页 |
4.2.4 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5页 |
4.3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介绍 | 第35-36页 |
4.4 航班延误程度实时评估模型 | 第36-38页 |
4.4.1 确定评判集与评估标准 | 第36-37页 |
4.4.2 建立模糊隶属度矩阵 | 第37-38页 |
4.4.3 评估延误等级 | 第38页 |
4.5 算例分析 | 第38-3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五章 基于航班运行过程的大面积航班延误事后分析模型 | 第41-50页 |
5.1 航班延误事后分析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1-44页 |
5.1.1 网络计划方法简介 | 第41-42页 |
5.1.2 指标的确定 | 第42-43页 |
5.1.3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3-44页 |
5.2 航班延误事后分析模型 | 第44-47页 |
5.2.1 模型的构建 | 第44-46页 |
5.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6-47页 |
5.3 算例分析 | 第47-4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0-52页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50-51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