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植物学论文

普通小球藻稳定遗传体系的建立及基因改造其光合固碳效率的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主要符号表第17-1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41页
    1.1 温室效应及温室气体第19-20页
    1.2 CO_2排放现状与危害第20-21页
    1.3 碳减排与微藻生物固碳技术第21-23页
        1.3.1 碳减排技术与生物固碳第21-22页
        1.3.2 微藻固定CO_2的研究第22-23页
    1.4 微藻通过光合作用固定CO_2的机理第23-26页
        1.4.1 光合作用第23-24页
        1.4.2 光合作用的调控第24-26页
    1.5 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FBA)研究进展第26-27页
        1.5.1 FBA酶的性质第26-27页
        1.5.2 FBA酶基因工程研究第27页
    1.6 微藻基因工程简介第27-29页
    1.7 小球藻基因工程研究进展第29-37页
        1.7.1 小球藻的遗传转化方法第31-33页
        1.7.2 载体构建策略第33-34页
        1.7.3 报告基因与筛选标记基因第34-37页
    1.8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研究目的和意义及技术路线第37-41页
        1.8.1 立题依据第37-38页
        1.8.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8-39页
        1.8.3 技术路线第39-41页
第二章 普通小球藻遗传筛选标记的确定第41-56页
    2.1 引言第41-42页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42-44页
        2.2.1 藻种第42页
        2.2.2 培养基第42页
        2.2.3 仪器与设备第42-43页
        2.2.4 主要试剂第43页
        2.2.5 主要试剂的配制第43-44页
    2.3 实验方法第44-48页
        2.3.1 藻种的培养及保存条件第44页
        2.3.2 藻种的ITS法分子鉴定第44-46页
        2.3.3 藻细胞对4种抗生素敏感性的测定第46页
        2.3.4 藻细胞在液体培养基中对不同浓度的G418的敏感性测定第46-47页
        2.3.5 分析方法第47-48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48-55页
        2.4.1 普通小球藻的生长曲线第48页
        2.4.2 藻种的ITS分子鉴定第48-49页
        2.4.3 藻细胞对4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第49-52页
        2.4.4 藻细胞在液体培养基中对G418的敏感性第52-55页
    2.5 小结第55-56页
第三章 普通小球藻稳定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第56-81页
    3.1 引言第56-57页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57-61页
        3.2.1 藻种第57页
        3.2.2 菌种及质粒第57页
        3.2.3 培养基第57页
        3.2.4 引物第57-58页
        3.2.5 仪器与设备第58页
        3.2.6 主要试剂第58-59页
        3.2.7 主要试剂的配制第59-61页
    3.3 实验方法第61-70页
        3.3.1 EGFP基因的克隆与鉴定第61-65页
        3.3.2 p BI-EGFP表达载体的构建第65-66页
        3.3.3 藻种的培养及保存条件第66页
        3.3.4 EGFP基因的PEG法转化第66-67页
        3.3.5 荧光显微观察EGFP基因的表达第67页
        3.3.6 转化藻细胞的基因组DNA提取及PCR鉴定第67页
        3.3.7 藻细胞总RNA的提取第67页
        3.3.8 反转录(RT)-PCR鉴定第67-68页
        3.3.9 Southern杂交鉴定第68-70页
        3.3.10 转EGFP藻细胞遗传稳定性的考察第70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70-80页
        3.4.1 EGFP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第70-73页
        3.4.2 PEG介导法转化EGFP基因到普通小球藻第73-76页
        3.4.3 转EGFP藻细胞的分子鉴定第76-78页
        3.4.4 荧光显微观察EGFP在转化藻细胞中的表达第78页
        3.4.5 转EGFP藻细胞的遗传稳定性第78-80页
    3.5 小结第80-81页
第四章 普通小球藻RBCS基因叶绿体导肽序列的亚细胞定位功能分析第81-98页
    4.1 引言第81-82页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82-83页
        4.2.1 藻种第82页
        4.2.2 菌种及质粒第82页
        4.2.3 培养基第82页
        4.2.4 引物第82页
        4.2.5 仪器与设备第82页
        4.2.6 主要试剂第82-83页
        4.2.7 主要试剂的配制第83页
    4.3 实验方法第83-86页
        4.3.1 rbc S基因cTP序列的预测及克隆第83页
        4.3.2 中间载体p GM-CTP的构建第83-84页
        4.3.3 中间载体p GM-tp EGFP的构建第84-85页
        4.3.4 表达载体p BI-tp EGFP的构建第85-86页
        4.3.5 cTP::EGFP融合基因的PEG法转化第86页
        4.3.6 转化藻细胞的基因组DNA提取及PCR检测第86页
        4.3.7 荧光显微观察cTP::EGFP基因的表达第86页
        4.3.8 cTP序列的亚细胞定位功能分析第86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86-96页
        4.4.1 cTP::EGFP融合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第86-92页
        4.4.2 cTP::EGFP融合基因在藻细胞中的转化第92-93页
        4.4.3 转cTP::EGFP藻细胞的鉴定及荧光显微观察第93-95页
        4.4.4 cTP序列的亚细胞定位功能分析第95-96页
    4.5 小结第96-98页
第五章 集胞藻FBA基因在普通小球藻中的过表达及其对光合固碳的影响第98-121页
    5.1 引言第98页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98-103页
        5.2.1 藻种及实验动物第98页
        5.2.2 菌种及质粒第98-99页
        5.2.3 培养基第99页
        5.2.4 引物第99页
        5.2.5 仪器与设备第99-100页
        5.2.6 主要试剂第100页
        5.2.7 主要试剂的配制第100-103页
    5.3 实验方法第103-109页
        5.3.1 藻种的培养及保存条件第103页
        5.3.2 集胞藻的FBA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载体的构建第103-105页
        5.3.3 集胞藻FBA基因的PEG法转化第105页
        5.3.4 转FBA藻细胞的分子鉴定第105-107页
        5.3.5 FBA酶活的测定第107-108页
        5.3.6 分析方法第108-109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109-120页
        5.4.1 集胞藻FBA基因过表达载体的构建第109-112页
        5.4.2 融合cTP序列的集胞藻FBA基因在藻细胞中的转化第112-113页
        5.4.3 转FBA普通小球藻的分子鉴定第113-116页
        5.4.4 转化藻细胞中FBA酶活性的检测第116-117页
        5.4.5 转FBA藻细胞的生长曲线第117-118页
        5.4.6 集胞藻FBA对普通小球藻光合速率的影响第118-120页
    5.5 小结第120-121页
第六章 集胞藻FBA酶对普通小球藻光合活性的调控机理探究第121-136页
    6.1 引言第121页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121-126页
        6.2.1 藻种第121页
        6.2.2 菌种及质粒第121页
        6.2.3 培养基第121-122页
        6.2.4 引物第122页
        6.2.5 仪器与设备第122页
        6.2.6 主要试剂第122页
        6.2.7 主要试剂的配制第122-126页
    6.3 实验方法第126-129页
        6.3.1 藻种的培养及保存条件第126页
        6.3.2 卡尔文循环关键酶酶活的测定第126-128页
        6.3.3 卡尔文循环关键酶基因表达水平的测定第128-129页
        6.3.4 分析方法第129页
    6.4 结果与讨论第129-135页
        6.4.1 转FBA藻的叶绿素a浓度第129-130页
        6.4.2 转FBA藻细胞吸收光谱的测定第130-131页
        6.4.3 转FBA藻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第131-132页
        6.4.4 卡尔文循环关键酶基因表达水平与酶活的测定第132-135页
    6.5 小结第135-136页
结论与展望第136-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5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52-153页
致谢第153-154页
附表第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RB表达与复发卵巢上皮癌CPT-11化疗疗效的分析
下一篇:乳腺癌患者高血压病风险因素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