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第一部分 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基本理论 | 第13-20页 |
| 一、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界定 | 第13-15页 |
| (一) 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概念 | 第13-14页 |
| (二) 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特征 | 第14-15页 |
| 二、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 (一) 诉讼信托理论 | 第15页 |
| (二) 利害关系学说 | 第15-16页 |
| (三) 行政行为正当程序理论 | 第16页 |
| (四) 诉的利益学说 | 第16-17页 |
| (五) 法定说 | 第17页 |
| 三、确立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意义 | 第17-20页 |
| (一) 理论意义 | 第18-19页 |
| (二) 现实意义 | 第19-20页 |
| 第二部分 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制度现状及反思 | 第20-27页 |
| 一、域外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制度及其启示 | 第20-24页 |
| (一) 域外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制度 | 第20-23页 |
| (二) 域外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制度的启示 | 第23-24页 |
| 二、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制度现状 | 第24-27页 |
| (一) 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制度现状 | 第24-25页 |
| (二) 造成现阶段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制度现状的原因分析 | 第25-27页 |
| 第三部分 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理论现状及评析 | 第27-30页 |
| 一、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理论介绍 | 第27-28页 |
| (一) 一元式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理论 | 第27页 |
| (二) 多元式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理论 | 第27-28页 |
| 二、对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理论的评析 | 第28-30页 |
| (一) 一元式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理论的评析 | 第28-29页 |
| (二) 多元式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理论的评析 | 第29-30页 |
| 第四部分 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类型化分析 | 第30-40页 |
| 一、检察机关的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 | 第30-32页 |
| (一) 域外检察机关的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 | 第30-31页 |
| (二) 我国检察机关的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 | 第31-32页 |
| 二、社会团体的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 | 第32-36页 |
| (一) 域外社会团体的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 | 第33页 |
| (二) 我国社会团体的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 | 第33-36页 |
| 三、公民个人的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 | 第36-38页 |
| (一) 域外公民个人的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 | 第36页 |
| (二) 我国公民个人的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 | 第36-38页 |
| 四、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补充规定 | 第38-40页 |
| 第五部分 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制度的完善 | 第40-49页 |
| 一、应当明确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模式选择 | 第40-41页 |
| 二、应当借鉴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 | 第41-44页 |
| (一) 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 | 第41-42页 |
| (二) 对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借鉴 | 第42-44页 |
| 三、应当明确界定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标准 | 第44-45页 |
| 四、应当赋予律师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 | 第45-49页 |
| (一) 赋予律师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必要性 | 第45-47页 |
| (二) 赋予律师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可行性 | 第47-49页 |
| 结语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附件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