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1.1 植物耐低温的生理响应机制研究 | 第14-15页 |
1.2 植物耐低温的分子机制 | 第15-19页 |
1.2.1 低温信号的感知 | 第15-16页 |
1.2.2 低温信号转导途径 | 第16-19页 |
1.3 差异转录组学在低温胁迫中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4 垂穗披碱草的低温适应机理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4页 |
第二章 低温胁迫下不同海拔西藏野生垂穗披碱草的内源激素和碳水化合物代谢应答差异 | 第24-37页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5-28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25页 |
2.1.2 幼苗培养与处理 | 第25-26页 |
2.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6-28页 |
2.1.4 统计分析 | 第28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3页 |
2.2.1 不同海拔的野生垂穗披碱草的低温适应性差异 | 第28-29页 |
2.2.2 低温胁迫下不同海拔的野生垂穗披碱草的内源激素含量的差异 | 第29-31页 |
2.2.3 低温胁迫下不同海拔的野生垂穗披碱草的碳水化合物代谢差异 | 第31-32页 |
2.2.4 低温胁迫下EnCBFs和EnCORs基因的表达 | 第32-33页 |
2.3. 讨论 | 第33-35页 |
2.3.1 低温胁迫初期不同海拔野生垂穗披碱草的响应 | 第34-35页 |
2.3.2 低温胁迫适应阶段不同海拔野生垂穗披碱草的代谢响应 | 第35页 |
2.4 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低温胁迫及恢复对垂穗披碱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37-50页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7-41页 |
3.1.1 供试材料 | 第37页 |
3.1.2 幼苗培养与处理 | 第37-38页 |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38-40页 |
3.1.4 统计分析 | 第40-4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7页 |
3.2.1 低温胁迫及恢复对垂穗披碱草干生物量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41页 |
3.2.2 低温胁迫及恢复对垂穗披碱草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第41-42页 |
3.2.3 低温胁迫及恢复对垂穗披碱草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42-43页 |
3.2.4 低温胁迫及恢复对垂穗披碱草Pn/Ci及其特征参数的影响 | 第43-45页 |
3.2.5 低温胁迫及恢复对关键光合酶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45-47页 |
3.2.6 低温胁迫及恢复对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 第47页 |
3.3 讨论 | 第47-49页 |
3.3.1 低温胁迫下气孔和非气孔因素限制垂穗披碱草的光合作用 | 第48-49页 |
3.3.2 低温胁迫后恢复对垂穗披碱草光合作用及光合参数的影响 | 第49页 |
3.4 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褪黑素和ABA信号交互作用提高西藏野生垂穗披碱草低温适应性的调控机理研究 | 第50-60页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4.1.1 供试材料 | 第51页 |
4.1.2 幼苗培养与处理 | 第51页 |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51-52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8页 |
4.2.1 外源褪黑素和ABA缓解低温胁迫对垂穗披碱草生长抑制和细胞膜损伤 | 第52-53页 |
4.2.2 低温胁迫下ABA参与调节褪黑素对DX和GN细胞膜系统保护作用 | 第53-54页 |
4.2.3 低温胁迫下ABA参与褪黑素诱导的抗氧化防御响应 | 第54-55页 |
4.2.4 低温胁迫下内源褪黑素和ABA含量的变化 | 第55-56页 |
4.2.5 低温胁迫下外源褪黑素和ABA对冷响应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56-58页 |
4.3 讨论 | 第58-59页 |
4.4 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基于RNA-seq测序西藏野生垂穗披碱草叶片低温响应基因功能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0-86页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60-63页 |
5.1.1 供试材料 | 第60页 |
5.1.2 幼苗培养与处理 | 第60-61页 |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61-63页 |
5.1.4 统计分析 | 第63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63-79页 |
5.2.1 Raw reads的生成和评估 | 第63-65页 |
5.2.2 Unigene的功能注释和分类 | 第65-68页 |
5.2.3 低温应答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68-69页 |
5.2.4 低温胁迫下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 第69页 |
5.2.5 低温胁迫早期响应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 第69-71页 |
5.2.6 低温胁迫中期和后期响应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 第71-76页 |
5.2.7 低温胁迫下ABA代谢和信号转导 | 第76-77页 |
5.2.8 脱水素在垂穗披碱草的低温适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第77页 |
5.2.9 共表达网络分析 | 第77-78页 |
5.2.10 垂穗披碱草叶片中低温胁迫响应相关基因的qRT-PCR验证 | 第78-79页 |
5.3 讨论 | 第79-84页 |
5.3.1 不同的信号分子和转录因子调节垂穗披碱草早期的低温胁迫响应 | 第80-81页 |
5.3.2 低温胁迫诱导垂穗披碱草细胞代谢的保护响应 | 第81-82页 |
5.3.3 低温胁迫抑制垂穗披碱草的光合作用 | 第82页 |
5.3.4 ABA依赖的信号途径在垂穗披碱草应答低温胁迫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 第82-83页 |
5.3.5 脱水素在调节垂穗披碱草低温适应中的关键作用 | 第83-84页 |
5.4 小结 | 第84-86页 |
第六章 De novo转录组分析西藏野生垂穗披碱草响应低温胁迫的时空表达差异 | 第86-105页 |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86-88页 |
6.1.1 供试材料 | 第86页 |
6.1.2 幼苗培养与处理 | 第86-87页 |
6.1.3 样品总RNA的提取 | 第87页 |
6.1.4 文库构建与高通量测序 | 第87页 |
6.1.5 De novo组装 | 第87页 |
6.1.6 基因功能注释 | 第87页 |
6.1.7 基因表达分析和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 | 第87页 |
6.1.8 差异基因的GO和KEGG pathway富集分析 | 第87页 |
6.1.9 冷保守基因分析 | 第87-88页 |
6.1.10 qRT-PCR分析验证RNA-Seq结果 | 第88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88-100页 |
6.2.1 De novo组装分析 | 第88-89页 |
6.2.2 Unigene的功能注释和分类 | 第89-91页 |
6.2.3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91-92页 |
6.2.4 DX和GN本底差异分析 | 第92-93页 |
6.2.5 低温胁迫下DX和GN差异基因的时空表达分析 | 第93-96页 |
6.2.6 低温胁迫下DX和GN持续响应基因的时空表达差异分析 | 第96-97页 |
6.2.7 低温胁迫下DX和GN叶片和根茎显著变化的代谢通路分析 | 第97-99页 |
6.2.8 保守基因分析 | 第99-100页 |
6.3 讨论 | 第100-104页 |
6.3.1 JA/BR信号在调控早期的低温胁迫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 第100-101页 |
6.3.2 低温胁迫下DX和GN细胞的初生代谢防御响应差异 | 第101-103页 |
6.3.3 低温胁迫下细胞壁组成的重塑有利于维持DX的生长 | 第103页 |
6.3.4 苯丙烷途径参与调节DX的低温适应性 | 第103-104页 |
6.4 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05-108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05-106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23页 |
附录 | 第123-194页 |
附图1 | 第194-195页 |
缩略词 | 第195-197页 |
致谢 | 第197-198页 |
作者简介 | 第198-2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