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9-16页 |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 1.2 论文研究的现状 | 第10-14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2.3 文献评述 | 第13-14页 |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第2章 资源税改革概述 | 第16-24页 |
| 2.1 资源税征收的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 2.1.1 地租理论 | 第16-17页 |
| 2.1.2 可耗竭资源理论 | 第17-18页 |
| 2.1.3 外部性理论 | 第18-19页 |
| 2.2 资源税征收的功能定位 | 第19-21页 |
| 2.2.1 筹集财政收入 | 第19-20页 |
| 2.2.2 调节资源合理配置 | 第20-21页 |
| 2.2.3 监督资源开采利用 | 第21页 |
| 2.3 我国资源税制度现状 | 第21-22页 |
| 2.4 我国资源税改革趋势 | 第22-24页 |
| 2.4.1 扩大资源税的计征范围 | 第22页 |
| 2.4.2 改变资源税的征税方式 | 第22-23页 |
| 2.4.3 合理设置税率 | 第23-24页 |
| 第3章 资源税改革经济效应一般分析 | 第24-28页 |
| 3.1 对政府财政收入的影响 | 第24页 |
| 3.2 对资源消耗量的影响 | 第24-25页 |
| 3.3 对资源相关企业的影响 | 第25-26页 |
| 3.4 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 第26页 |
| 3.5 价格机制的传导路径 | 第26-28页 |
| 第4章 资源税改革经济效应具体分析——基于山东省数据 | 第28-42页 |
| 4.1 山东省资源、社会、经济状况总括 | 第28-33页 |
| 4.1.1 山东省矿产资源的开发情况分析 | 第28-29页 |
| 4.1.2 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分析 | 第29-30页 |
| 4.1.3 山东资源税征收情况 | 第30-33页 |
| 4.2 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 | 第33-35页 |
| 4.2.1 平稳性检验 | 第33-34页 |
| 4.2.2 协整检验 | 第34-35页 |
| 4.2.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第35页 |
| 4.2.4 小结 | 第35页 |
| 4.3 对能源消耗量的影响 | 第35-37页 |
| 4.3.1 平稳性检验 | 第35-36页 |
| 4.3.2 协整检验 | 第36页 |
| 4.3.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第36-37页 |
| 4.3.4 小结 | 第37页 |
| 4.4 对资源相关企业的影响 | 第37-40页 |
| 4.4.1 对企业经营成本的影响 | 第37-38页 |
| 4.4.2 对企业资源开发量的影响 | 第38-40页 |
| 4.5 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 第40-42页 |
| 4.5.1 平稳性检验 | 第40页 |
| 4.5.2 协整检验 | 第40-41页 |
| 4.5.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第41页 |
| 4.5.4 小结 | 第41-42页 |
| 第5章 山东省应对资源税改革的建议 | 第42-47页 |
| 5.1 对政府政策的建议 | 第42-44页 |
| 5.1.1 厘清各级政府间资源税收入分配关系 | 第42页 |
| 5.1.2 引导企业实现技术进步和投入替代 | 第42-43页 |
| 5.1.3 规定资源税款用途,切实发挥环境保护功能 | 第43-44页 |
| 5.2 对资源开采企业的建议 | 第44-46页 |
| 5.2.1 提高当地资源开采企业开采效率,降低经营成本 | 第44-45页 |
| 5.2.2 拓展深加工产业群,增加资源产品附加值 | 第45页 |
| 5.2.3 争做环境友好型企业 | 第45-46页 |
| 5.3 对资源消费者的建议 | 第46页 |
| 5.4 积极引导投资,调整产业结构 | 第46-47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47-48页 |
| 6.1 对未来的展望 | 第47页 |
| 6.2 论文存在的不足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附录 | 第51-5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