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哲学理论论文--哲学流派及其研究论文--其他哲学流派论文--西方马克思主义论文

奥康纳与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比较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6页
        1.2.1 国内学者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国外学者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3 存在的问题第16页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第16-17页
        1.3.1 研究方法第16页
        1.3.2 研究思路第16-17页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17-18页
2 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第18-28页
    2.1 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第18-19页
        2.1.1 继承马克思人与自然的基本思想第18页
        2.1.2 吸收法兰克福学派的合理思想第18-19页
        2.1.3 吸收现代生态学与系统论的积极思想第19页
    2.2 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第19-28页
        2.2.1 资本主义第二重矛盾理论第19-20页
        2.2.2 经济上不平衡的发展方式第20-21页
        2.2.3 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方式第21页
        2.2.4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不正义和不公平的表现第21-23页
        2.2.5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中的文化维度第23-24页
        2.2.6 生态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第24-28页
3.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第28-38页
    3.1 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第28-29页
        3.1.1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概念第28页
        3.1.2 西方马克思主义技术理性批判思想第28-29页
        3.1.3 生态学、系统论和未来学的理论成果第29页
    3.2 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第29-38页
        3.2.1 建构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第29-31页
        3.2.2 资本主义生产的反生态性法则第31-32页
        3.2.3 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方式第32-33页
        3.2.4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反生态本质第33-34页
        3.2.5 文化上深层次的道德革命第34-35页
        3.2.6 生态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第35-38页
4 奥康纳与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异同第38-44页
    4.1 二者相同之处第38-40页
        4.1.1 相同的社会现实基础与理论来源第38-39页
        4.1.2 资本主义制度与生产方式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第39-40页
        4.1.3 对生态社会主义构想的理论归旨一致第40页
    4.2 二者的不同之处第40-44页
        4.2.1 对马克思是否具有生态学思想存在分歧第40-41页
        4.2.2 不同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路径第41-42页
        4.2.3 对社会主义构想实现途径各异第42-44页
5 对奥康纳与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评析第44-50页
    5.1 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第44-45页
        5.1.1 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视域第44页
        5.1.2 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内涵第44-45页
    5.2 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局限性第45-46页
        5.2.1 生态危机理论的不彻底性第45-46页
        5.2.2 生态学社会主义的空想性第46页
    5.3 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第46-48页
        5.3.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第46-47页
        5.3.2 提出了生态社会主义的改良方向第47-48页
    5.4 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局限性第48-50页
        5.4.1 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第48页
        5.4.2 生态革命与社会革命具有空想的成分第48-50页
6 奥康纳与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比较研究的意义第50-58页
    6.1 理论意义第50-52页
        6.1.1 为进一步阐释马克思生态思想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内容和理论参照第50页
        6.1.2 拓展了唯物主义的理论空间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领域第50-51页
        6.1.3 为研究生态危机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与思路第51-52页
    6.2 现实意义第52-58页
        6.2.1 以环境正义促社会正义第52-53页
        6.2.2 注重完善市场规范,保护生态环境第53页
        6.2.3 警惕“生态殖民主义”第53-54页
        6.2.4 倡导可持续性生态价值观,树立合理的社会消费理念第54-55页
        6.2.5 确立科学技术自主研发和监管体系,避免对科学技术的盲目滥用第55页
        6.2.6 尊重自然环境,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第55-58页
7 结束语第58-60页
    7.1 结论第58页
    7.2 展望第58-60页
致谢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深度信念网络的理论质谱预测
下一篇:论中国画的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