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1 绪论 | 第14-24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5页 |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 ·本文涉及的主要基础理论 | 第19-22页 |
| ·金融生态理论 | 第19-20页 |
| ·金融发展权理论 | 第20-21页 |
| ·法与金融学理论 | 第21-22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22-24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页 |
|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2-24页 |
| 2 村镇银行法律性质的界定 | 第24-31页 |
| ·村镇银行的概述 | 第24-27页 |
| ·村镇银行的概念和特征 | 第24-25页 |
| ·村镇银行与其他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比较 | 第25-27页 |
| ·村镇银行法律性质的界定 | 第27-31页 |
| ·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 | 第27-28页 |
| ·村镇银行法律性质---实质意义上的商业银行 | 第28-31页 |
| 3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和困境 | 第31-39页 |
| ·村镇银行产生及发展背景分析 | 第31-32页 |
| ·新农村建设需要巨大的投资额 | 第31页 |
| ·农村金融市场不发达 | 第31-32页 |
| ·发展村镇银行的意义 | 第32-34页 |
| ·为农村金融注入了新鲜血液,缓解农村金融"贫血症" | 第32-33页 |
| ·有助于打破农村金融垄断局面,构建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 | 第33页 |
| ·有利于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为农村金融创新提供了舞台 | 第33-34页 |
| ·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法律困境 | 第34-39页 |
| ·村镇银行目标定位不清晰,法定的支农宗旨难落实 | 第34-35页 |
| ·准入制度选择面过窄,法定的股本设置不合理 | 第35-36页 |
| ·退出机制缺失,存款人利益难保障 | 第36页 |
| ·农村信用法制建设落后,信贷风险难控制 | 第36-37页 |
| ·农村担保法律制度不健全,信贷风险大 | 第37-38页 |
| ·金融监管模式缺乏针对性,监管效率低 | 第38-39页 |
| 4 孟加拉乡村银行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39-47页 |
| ·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概况 | 第39页 |
| ·孟加拉乡村银行成功的经验 | 第39-43页 |
| ·市场定位准确 | 第40页 |
| ·完整的层级结构 | 第40-41页 |
| ·资金来源 | 第41-42页 |
| ·风险防范 | 第42-43页 |
| ·对我国村镇银行的启示 | 第43-47页 |
| ·坚持自己的市场定位,落实"支农"宗旨 | 第43-44页 |
| ·拓宽融资渠道,增加信贷资金规模 | 第44-45页 |
| ·建立科学的信贷担保机制 | 第45-46页 |
| ·灵活有效的风险监管制度 | 第46-47页 |
| 5 我国村镇银行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47-58页 |
| ·明确支农宗旨,加强定位引导 | 第47页 |
| ·构建明晰的产权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 第47-48页 |
|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村镇银行建立存款保险安全网 | 第48-50页 |
| ·存款保险制度的界定 | 第49-50页 |
| ·存款保险制度的具体构建 | 第50页 |
| ·完善农村信贷担保制度,创新担保方式 | 第50-52页 |
| ·探索建立规范农村资产资本化制度 | 第51页 |
| ·创新担保方式 | 第51-52页 |
| ·完善农村信用法律制度,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 第52-54页 |
| ·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形成诚信文化和信用观念 | 第52页 |
| ·完善农村征信制度建设,实现信用信息社会共享 | 第52-53页 |
| ·建立失信惩戒制度,提高失信成本 | 第53-54页 |
| ·完善村镇银行监管制度 | 第54-55页 |
| ·村镇银行监管现状 | 第54页 |
| ·完善村镇银行监管制度,提高监管效率 | 第54-55页 |
| ·制定长效的优惠政策支持体系,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 | 第55-58页 |
| ·财税支持政策 | 第56页 |
| ·利率优惠政策 | 第56-58页 |
| 6 结论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64-65页 |
| 后记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