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英小说学研究--以古代小说研究为中心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9页 |
一、“小说学”之概念界定 | 第7-15页 |
二、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第二章 阿英小说学的形成缘由 | 第19-28页 |
一、社会因素 | 第19-24页 |
(一)政治环境因素 | 第19-20页 |
(二)社会文化因素 | 第20-24页 |
二、个人因素 | 第24-28页 |
(一)人生经历 | 第24-25页 |
(二)志趣爱好 | 第25-28页 |
第三章 阿英小说学(上):小说目录学与小说批评 | 第28-51页 |
一、阿英的小说目录学 | 第28-39页 |
(一)书目概述 | 第28-36页 |
(二)著述特点及其价值 | 第36-39页 |
二、阿英的小说批评 | 第39-51页 |
(一)阿英的小说功用观 | 第39-43页 |
(二)阿英的小说创作论 | 第43-48页 |
(三)阿英的小说鉴赏论与小说翻译观 | 第48-51页 |
第四章 阿英小说学(下):小说专题研究 | 第51-65页 |
一、小说史研究 | 第51-59页 |
(一)晚清小说研究 | 第51-55页 |
(二)弹词小说研究 | 第55-59页 |
二、小说家研究 | 第59-65页 |
(一)李伯元 | 第59-60页 |
(二)吴趼人 | 第60-61页 |
(三)刘鄂 | 第61-63页 |
(四)曾朴 | 第63-65页 |
第五章 阿英小说研究的方法 | 第65-71页 |
一、文献学方法与实证主义方法 | 第65-68页 |
(一)文献学方法 | 第65-67页 |
(二)实证主义方法 | 第67-68页 |
二、唯物辩证法与阶级分析法 | 第68-71页 |
(一)唯物辩证法 | 第68-69页 |
(二)阶级分析法 | 第69-71页 |
结语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9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