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SBR生物除磷系统中颗粒污泥的形成及其特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5-32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5-17页
        1.1.1 课题来源第15页
        1.1.2 课题背景第15-16页
        1.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6-17页
    1.2 污水生物除磷技术第17-21页
        1.2.1 生物除磷的方式第17-18页
        1.2.2 生物除磷的微生物学研究进展第18-20页
        1.2.3 生物除磷工艺简介第20-21页
    1.3 好氧颗粒污泥的研究现状第21-31页
        1.3.1 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第21-25页
        1.3.2 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第25-27页
        1.3.3 好氧颗粒污泥的应用第27-29页
        1.3.4 生物除磷颗粒污泥的研究现状第29-31页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1-32页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32-41页
    2.1 试验装置及运行方式第32-33页
        2.1.1 试验装置第32-33页
        2.1.2 试验装置运行方式第33页
    2.2 试验用水与水质第33-34页
    2.3 试验分析项目与检测方法第34-36页
        2.3.1 常规分析项目及检测方法第34-35页
        2.3.2 非常规分析项目及检测方法第35-36页
    2.4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方法第36-41页
        2.4.1 荧光原位杂交第36-37页
        2.4.2 高通量测序第37-41页
第3章 生物除磷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及形成机理第41-79页
    3.1 引言第41页
    3.2 生物除磷颗粒污泥的形成第41-46页
        3.2.1 反应器的运行状况第41-44页
        3.2.2 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第44-46页
    3.3 颗粒-絮体共存系统污泥的特性第46-58页
        3.3.1 颗粒-絮体共存系统污泥的形态特征第47-48页
        3.3.2 颗粒-絮体共存系统污泥的沉降特性第48-49页
        3.3.3 颗粒-絮体共存系统污泥的物化特性第49-51页
        3.3.4 颗粒-絮体共存系统污泥EPS的特性第51-54页
        3.3.5 EPS对P的储存作用第54-58页
    3.4 颗粒-絮体共存系统污染物的去除情况第58-61页
        3.4.1 颗粒-絮体共存状态下的污染物去除性能第58-59页
        3.4.2 颗粒、絮体单独存在状态下的污染物去除性能第59-61页
    3.5 颗粒-絮体共存系统污泥的微生物种群特性第61-65页
        3.5.1 颗粒中的微生物空间分布特征第61-62页
        3.5.2 颗粒和絮体中的微生物种群特征第62-65页
    3.6 颗粒-絮体共存中富P污泥的去除及回收第65-67页
    3.7 生物除磷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第67-77页
        3.7.1 金属离子与EPS的作用第67-75页
        3.7.2 颗粒的形成机理第75页
        3.7.3 颗粒的形成方式第75-77页
    3.8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4章 运行条件对生物除磷颗粒污泥的影响第79-100页
    4.1 引言第79页
    4.2 进水P/C比对生物除磷颗粒污泥的影响第79-87页
        4.2.1 不同P/C比下反应器的运行情况第79-81页
        4.2.2 不同P/C比下颗粒的形成情况第81-82页
        4.2.3 污泥中的元素含量第82-83页
        4.2.4 污泥中EPS的特性第83-85页
        4.2.5 污泥中的微生物种群特性第85-87页
    4.3 碳源对生物除磷颗粒污泥的影响第87-92页
        4.3.1 系统的运行情况第88-89页
        4.3.2 污泥的颗粒化情况第89页
        4.3.3 污泥中EPS的特性第89-90页
        4.3.4 污泥中微生物种群特性第90-92页
    4.4 温度对生物除磷颗粒污泥的影响第92-99页
        4.4.1 不同温度下反应器的运行情况第93-94页
        4.4.2 不同温度下颗粒的形成情况第94-96页
        4.4.3 污泥中EPS的特性第96-97页
        4.4.4 污泥中微生物种群特性第97-99页
    4.5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第5章 生物除磷颗粒污泥对实际生活污水的处理第100-119页
    5.1 引言第100页
    5.2 系统的运行情况及污泥特性第100-103页
        5.2.1 污泥浓度与沉降性第100-101页
        5.2.2 污泥的粒径与形态第101-102页
        5.2.3 污泥的物化特性第102-103页
    5.3 污染物去除情况第103-106页
        5.3.1 对COD的去除效果第103页
        5.3.2 对正磷酸盐的去除效果第103-104页
        5.3.3 对总氮与氨氮去除效果第104-106页
    5.4 抗冲击负荷试验第106-111页
        5.4.1 磷冲击负荷试验进水水质第106页
        5.4.2 磷冲击负荷实验结果与分析第106-109页
        5.4.3 COD冲击负荷试验进水水质第109页
        5.4.4 COD冲击负荷试验结果与分析第109-111页
    5.5 反硝化除磷特性第111-114页
        5.5.1 反硝化除磷原理及实验设计第111页
        5.5.2 反硝化除磷试验结果第111-114页
    5.6 氮元素物料平衡分析第114-116页
        5.6.1 一个周期内污染物的转化情况第114-115页
        5.6.2 周期内氮元素的转移途径第115-116页
    5.7 污泥中的微生物种群特性第116-117页
    5.8 本章小结第117-119页
结论第119-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3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39-141页
致谢第141-143页
个人简历第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北京移动客户经营中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健身气功的时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