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3.1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 | 第12页 |
1.3.2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 | 第12-13页 |
1.3.3 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发展 | 第13-15页 |
1.4 本文结构安排 | 第15-16页 |
第2章 LTE系统研究 | 第16-30页 |
2.1 系统结构 | 第16-18页 |
2.1.1 网络框架 | 第16-17页 |
2.1.2 无线接口协议框架 | 第17-18页 |
2.2 TDD-LTE概述 | 第18-25页 |
2.2.1 物理层 | 第18-21页 |
2.2.2 核心技术OFDM | 第21-22页 |
2.2.3 TDD-LTE上下行链路传输 | 第22-25页 |
2.3 无线信道 | 第25-28页 |
2.3.1 大尺度衰落 | 第25-26页 |
2.3.2 阴影衰落 | 第26页 |
2.3.3 多径衰落 | 第26-27页 |
2.3.4 时变性及多普勒频移 | 第27-28页 |
2.4 高铁信道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下行链路抗多普勒频移 | 第30-41页 |
3.1 下行链路频偏信号传输 | 第30-31页 |
3.2 下行链路多RRU切换信号多普勒频移 | 第31-36页 |
3.3 多普勒突跳消除技术研究 | 第36-37页 |
3.3.1 技术原理 | 第36-37页 |
3.3.2 多普勒突跳消除技术的优缺点 | 第37页 |
3.4 优化多普勒突跳方法 | 第37-40页 |
3.4.1 频移突跳点检测优化 | 第38-39页 |
3.4.2 突跳及其波动区域符号的优化处理 | 第39-40页 |
3.4.3 非频偏突跳符号优化处理 | 第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上行链路多用户抗干扰 | 第41-59页 |
4.1 上行链路具有频偏的信号分析 | 第41-42页 |
4.2 上行链路的频偏校正 | 第42-53页 |
4.2.1 单机接收 | 第43-47页 |
4.2.2 Post-DFT接收 | 第47-53页 |
4.3 上行链路用户间抗干扰算法研究 | 第53-58页 |
4.3.1 单机接收的用户间抗干扰算法 | 第53-56页 |
4.3.2 Post-DFT接收机的抗干扰算法 | 第56-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京津铁路TD-LTE北京段覆盖案例 | 第59-69页 |
5.1 京津高铁线路TD-LTE覆盖区概述 | 第59-60页 |
5.2 试验区测试性能分析 | 第60-68页 |
5.2.1 京津高铁北京段TD-LTE专网试验区测试性能分析 | 第60-64页 |
5.2.2 京津高铁北京段TD-LTE专网试验区业务性能分析 | 第64-66页 |
5.2.3 RRU合并对TD-LTE高铁网络性能影响的分析 | 第66-6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附录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作者简介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