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引言) | 第9-15页 |
1.1 动量能标和因子化 | 第10-11页 |
1.2 色单态模型 | 第11-12页 |
1.3 色蒸发模型 | 第12页 |
1.4 碎裂函数方法 | 第12-13页 |
1.5 k_T因子化 | 第13-15页 |
第二章 NRQCD及其相关理论 | 第15-20页 |
2.1 NRQCD因子化方法 | 第15-17页 |
2.2 碎裂函数方法与NRQCD因子化方法的关系 | 第17页 |
2.3 建立NRQCD因子化的困难 | 第17-18页 |
2.4 重夸克偶素遍举产生的因子化 | 第18-19页 |
2.5 重夸克偶素衰变的因子化 | 第19-20页 |
第三章 LHC及其探测器简介 | 第20-25页 |
3.1 LHC | 第20-21页 |
3.2 ATLAS | 第21-22页 |
3.3 CMS | 第22-23页 |
3.4 ALICE | 第23-24页 |
3.5 LHCb | 第24-25页 |
第四章 LHC上top夸克衰变到χ_(cJ)W~+b伴随产生的研究 | 第25-37页 |
4.1 背景介绍 | 第25-26页 |
4.2 t→χ_(cJ)+W~++b衰变过程LO计算 | 第26页 |
4.3 t→χ_(cJ)+W~++b衰变过程单圈计算 | 第26-31页 |
4.4 数值结果与讨论 | 第31-3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五章 LHC上Higgs玻色子衰变到J/ψ(r)γ伴随产生的研究 | 第37-46页 |
5.1 背景介绍 | 第37-38页 |
5.2 H→J/ψ(r)+γ直接产生过程LO计算 | 第38-40页 |
5.3 H→J/ψ(r)+γ过程单圈计算 | 第40-43页 |
5.4 数值结果与讨论 | 第43-4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6页 |
附录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