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奥氏体耐热钢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3 奥氏体耐热钢的特性 | 第15-24页 |
1.3.1 合金元素的影响 | 第15-18页 |
1.3.2 奥氏体耐热钢的强化机理 | 第18-20页 |
1.3.3 奥氏体系耐热不锈钢的析出相 | 第20-23页 |
1.3.4 奥氏体系耐热不锈钢的高温性能 | 第23-24页 |
1.4 ROF炉内罩用钢的研究状况 | 第24-25页 |
1.5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5-28页 |
1.5.1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5-26页 |
1.5.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 第28-34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8-29页 |
2.2 热力学软件模拟计算 | 第29-30页 |
2.3 热处理试验方法 | 第30页 |
2.4 显微组织表征方法 | 第30-31页 |
2.4.1 光学显微镜(OM)分析 | 第30页 |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第30页 |
2.4.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 第30页 |
2.4.4 相分析 | 第30-31页 |
2.5 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 第31-32页 |
2.5.1 室温拉伸和高温拉伸试验 | 第31-32页 |
2.5.2 室温冲击试验 | 第32页 |
2.5.3 硬度试验 | 第32页 |
2.6 高温氧化试验方法 | 第32-34页 |
第三章 YUS701钢的组织性能及成分优化 | 第34-69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进口YUS701钢板的质量分析 | 第34-40页 |
3.2.1 YUS701钢的显微组织分析 | 第34-37页 |
3.2.2 YUS701钢服役过程中的析出相分析 | 第37-39页 |
3.2.3 YUS701钢服役前后力学性能比较 | 第39-40页 |
3.3 ROF炉内罩用钢的成分设计特点 | 第40-41页 |
3.4 加入合金元素W、V和Nb对ROF炉内罩用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第41-51页 |
3.4.1 加入W对ROF炉内罩用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第41-44页 |
3.4.2 加入V对ROF炉内罩用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第44-47页 |
3.4.3 加入Nb对ROF炉内罩用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第47-51页 |
3.5 合金元素C、Ni和Nb含量对ROF炉内罩用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第51-61页 |
3.5.1 C含量对ROF炉内罩用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第51-54页 |
3.5.2 Ni含量对ROF炉内罩用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第54-58页 |
3.5.3 Nb含量对ROF炉内罩用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第58-61页 |
3.6 合金元素复合加入对ROF炉内罩用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第61-67页 |
3.6.1 W、Nb复合加入对ROF炉内罩用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第61-64页 |
3.6.2 C、Nb共同对ROF炉内罩用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第64-6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四章 ROF炉内罩用钢的热处理工艺 | 第69-84页 |
4.1 引言 | 第69页 |
4.2 固溶处理试验设计 | 第69-70页 |
4.2.1 固溶处理温度的选择 | 第69-70页 |
4.2.2 保温时间的选取 | 第70页 |
4.3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70-71页 |
4.4 固溶处理对试验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第71-80页 |
4.4.1 固溶30min,固溶温度对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第71-76页 |
4.4.2 固溶60min,固溶温度对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第76-78页 |
4.4.3 保温时间对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第78-80页 |
4.5 热处理工艺的确定 | 第80-8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五章 ROF炉内罩用钢的高温抗氧化性能研究 | 第84-96页 |
5.1 引言 | 第84页 |
5.2 氧化动力学 | 第84-86页 |
5.2.1 氧化动力学曲线 | 第85页 |
5.2.2 氧化动力学方程 | 第85-86页 |
5.3 氧化热力学 | 第86-87页 |
5.4 氧化层的形貌分析 | 第87-93页 |
5.4.1 扫描SEM形貌及组成 | 第87-91页 |
5.4.2 氧化产物的XRD分析 | 第91-93页 |
5.5 分析及讨论 | 第93-9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6-98页 |
6.1 全文结论 | 第96-97页 |
6.2 展望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6页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目录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