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反垄断宽恕制度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第一章 反垄断宽恕制度概述 | 第15-21页 |
第一节 宽恕制度的界定 | 第15-18页 |
一、宽恕制度的不同表达 | 第15-16页 |
二、宽恕制度的概念 | 第16-18页 |
第二节 宽恕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 第18-19页 |
一、宽恕制度的产生 | 第18页 |
二、宽恕制度的发展 | 第18-19页 |
第三节 反垄断宽恕制度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我国反垄断宽恕制度的立法现状及缺陷 | 第21-30页 |
第一节 我国反垄断宽恕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21-23页 |
第二节 我国反垄断宽恕制度的缺陷 | 第23-30页 |
一、适用主体范围过窄 | 第23-25页 |
二、适用条件和适用程序规定粗糙 | 第25-26页 |
三、宽恕待遇规定不妥当 | 第26页 |
四、多元执法机构体制不科学 | 第26-27页 |
五、协议垄断责任轻且查处率不高 | 第27-28页 |
六、反垄断宽恕制度与民事赔偿关系不清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域外反垄断宽恕制度及其可借鉴之处 | 第30-41页 |
第一节 美国反垄断宽恕制度 | 第30-32页 |
第二节 欧盟反垄断宽恕制度 | 第32-34页 |
一、1996年宽恕公告 | 第32-33页 |
二、2002年宽恕公告 | 第33-34页 |
三、2006年宽恕公告 | 第34页 |
四、欧盟宽恕制度的特征 | 第34页 |
第三节 日本反垄断宽恕制度 | 第34-36页 |
一、日本宽恕制度的内容 | 第35页 |
二、日本宽恕制度的成效 | 第35-36页 |
第四节 域外反垄断宽恕制度的可借鉴之处 | 第36-41页 |
一、宽恕制度的概念明确 | 第36页 |
二、宽恕制度对象行为的明晰 | 第36页 |
三、宽恕制度适用对象范围的拓宽 | 第36-37页 |
四、宽恕制度可预期性的强化 | 第37页 |
五、宽恕制度适用条件的分层次 | 第37-39页 |
六、协议垄断法律制裁的强化 | 第39-41页 |
第四章 我国反垄断宽恕制度的完善 | 第41-54页 |
第一节 科学设定适用主体范围 | 第41-42页 |
第二节 严格规定适用条件和适用程序 | 第42-46页 |
一、适用条件 | 第42-44页 |
二、适用程序 | 第44-46页 |
第三节 合理规定宽恕待遇 | 第46-47页 |
第四节 建立统一的反垄断执法机构 | 第47-49页 |
一、三强联合建立反垄断协作机制 | 第47-48页 |
二、细化宽恕制度执行程序 | 第48页 |
三、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 第48页 |
四、提高机构的独立性 | 第48-49页 |
五、提升执法机构公信力 | 第49页 |
第五节 深入强化协议垄断的责任体系及查处力度 | 第49-52页 |
一、深入强化责任体系 | 第49-51页 |
二、加大对协议垄断的查处力度 | 第51-52页 |
第六节 厘清宽恕制度与反垄断民事赔偿的关系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