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3-14页 |
1.2.1 生活模式 | 第13页 |
1.2.2 传统民居更新改造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1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1.3.2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5-17页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7-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4.2 论文框架 | 第19-20页 |
第2章 乡村现代生活模式与新民居概述 | 第20-37页 |
2.1 乡村生活模式的影响因素 | 第20-26页 |
2.1.1 生产方式 | 第22页 |
2.1.2 家庭结构 | 第22-24页 |
2.1.3 交往模式 | 第24页 |
2.1.4 价值观念 | 第24-25页 |
2.1.5 其他因素 | 第25-26页 |
2.2 "新村民"及其生活模式分析 | 第26-33页 |
2.2.1 "新村民"的类型 | 第26-28页 |
2.2.2 "新村民"生活模式概述 | 第28-33页 |
2.3 新民居概述 | 第33-37页 |
2.3.1 乡村现代生活模式对乡村民居的影响 | 第33-36页 |
2.3.2 新民居定义 | 第36-37页 |
第3章 乡村传统民居现状与改造需求 | 第37-71页 |
3.1 古蔺县白马村乡村传统民居现状分析 | 第39-70页 |
3.1.1 传统民居现状分析 | 第41-60页 |
3.1.2 村民自建民居现状分析 | 第60-70页 |
3.2 乡村传统民居改造需求 | 第70-71页 |
第4章 乡村传统民居改造原则 | 第71-77页 |
4.1 以生活功能为中心 | 第71-72页 |
4.2 以文化传承为脉络 | 第72-73页 |
4.3 以地域风貌为特色 | 第73-75页 |
4.4 以尊重自然为精神 | 第75-76页 |
4.5 以当代审美为视角 | 第76页 |
4.6 以公众参与为手段 | 第76-77页 |
第5章 乡村传统民居改造实践 | 第77-101页 |
5.1 古蔺县白马村大同桥民居现状概述 | 第77-84页 |
5.1.1 建筑空间布局 | 第78-80页 |
5.1.2 建筑风貌 | 第80-83页 |
5.1.3 建筑质量评估 | 第83-84页 |
5.2 白马村大同桥民居改造设计 | 第84-100页 |
5.2.1 空间需求与功能布局 | 第88-94页 |
5.2.2 交往模式与流线组织 | 第94-95页 |
5.2.3 本土建筑风貌延续与材质选择 | 第95-97页 |
5.2.4 生活质量提高与基础设施改造 | 第97-100页 |
5.3 改造设计的合理性评估 | 第100-101页 |
5.3.1 满足现代村民生产生活需求,改善人居环境 | 第100-101页 |
5.3.2 传统风貌的传承和现代审美需求的体现 | 第101页 |
第6章 结语 | 第101-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8页 |
附录Ⅰ 白马村村民生活情况入户调查表 | 第108-109页 |
附录Ⅱ 白马村村民生活情况统计表 | 第109-112页 |
附录Ⅲ 白马村民居现状入户调查表 | 第112-113页 |
附录Ⅳ 白马村民居现状记录表 | 第113-11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