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对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 第13-15页 |
1.2.3 对新疆解放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论文创新及不足 | 第17-19页 |
1.4.1 论文创新 | 第17页 |
1.4.2 论文不足 | 第17-19页 |
第2章 新疆解放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概述 | 第19-28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1.1 新疆解放时期 | 第19-20页 |
2.1.2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 | 第20页 |
2.2 新疆解放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的宏观环境 | 第20-28页 |
2.2.1 政治环境 | 第20-22页 |
2.2.2 经济环境 | 第22-24页 |
2.2.3 文化环境 | 第24-28页 |
第3章 新疆解放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及方法 | 第28-42页 |
3.1 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 第28-35页 |
3.1.1 实现新疆和平解放的宣传战 | 第28-32页 |
3.1.2 争取国家领土完整的舆论战 | 第32-33页 |
3.1.3 灌输和平解放方针的狙击战 | 第33-34页 |
3.1.4 开展促进民族团结的思想战 | 第34-35页 |
3.2 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 第35-42页 |
3.2.1 正面引导法 | 第35-37页 |
3.2.2 阻断隔离法 | 第37-40页 |
3.2.3 疏导教育法 | 第40-42页 |
第4章 新疆解放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特点 | 第42-57页 |
4.1 主体包容性 | 第42-48页 |
4.1.1 信任国民党军反战官佐 | 第42页 |
4.1.2 依靠爱国进步民主人士 | 第42-43页 |
4.1.3 团结疆内民主革命团体 | 第43-48页 |
4.1.4 诚邀故旧亲属乡党家眷 | 第48页 |
4.2 对象的广泛性 | 第48-53页 |
4.2.1 普通人民群众 | 第49页 |
4.2.2 疆内革命团体 | 第49-52页 |
4.2.3 国军高级将领 | 第52页 |
4.2.4 分裂分离分子 | 第52-53页 |
4.3 方法的策略性 | 第53-57页 |
4.3.1 暂时不公开地宣传共产主义 | 第54-55页 |
4.3.2 阻断反动分离分子传播途径 | 第55-56页 |
4.3.3 隔离反动分离思想的传播者 | 第56-57页 |
第5章 新疆解放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地位与启示 | 第57-68页 |
5.1 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 第57-59页 |
5.1.1 为新疆和平解放创造了条件 | 第57页 |
5.1.2 为新疆和平解放争取了“盟友” | 第57-58页 |
5.1.3 为新疆和平解放提供了保障 | 第58-59页 |
5.1.4 为新疆和平解放减小了阻力 | 第59页 |
5.2 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 | 第59-61页 |
5.2.1 新疆和平解放必要条件 | 第59-60页 |
5.2.2 新疆和平解放的“助推器” | 第60-61页 |
5.3 新疆解放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对当今的启示 | 第61-68页 |
5.3.1 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 第61-63页 |
5.3.2 重视疏堵结合 | 第63-64页 |
5.3.3 抓住“关键少数” | 第64-65页 |
5.3.4 注重调查研究 | 第65-66页 |
5.3.5 推进“五个认同”教育 | 第66-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7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