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阴中求阳”理论防治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英文符号及缩略语中文对照表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第13-19页 |
1 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 | 第13-17页 |
1.1 病名的研究 | 第13页 |
1.2 病因病机的研究 | 第13-15页 |
1.3 中医诊断辨证分型 | 第15-16页 |
1.4 慢性心衰的辨证治疗 | 第16-17页 |
2 现代医学对慢性心衰的研究概况 | 第17-19页 |
2.1 流行病学研究 | 第17页 |
2.2 慢性心衰的现代医学治疗策略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19-31页 |
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2 研究设计 | 第19页 |
2.1 方法 | 第19页 |
2.2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2.3 治疗分组 | 第19页 |
3 病例选择 | 第19-21页 |
3.1 心力衰竭诊断标准 | 第19-20页 |
3.2 心衰程度判断和心功能分级标准 | 第20-21页 |
3.3 纳入标准 | 第21页 |
3.4 排除标准 | 第21页 |
4 治疗方案 | 第21页 |
4.1 西医标准治疗组(对照组) | 第21页 |
4.2 益阴助阳方治疗组(治疗组) | 第21页 |
4.3 疗程 | 第21页 |
5 观察指标 | 第21-22页 |
5.1 一般性指标 | 第21页 |
5.2 疗效性指标 | 第21-22页 |
6 疗效判定标准 | 第22页 |
6.1 心功能疗效评定 | 第22页 |
6.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第22页 |
7 统计学方法 | 第22页 |
8 结果 | 第22-25页 |
8.1 一般资料 | 第22-23页 |
8.2 结果与分析 | 第23-25页 |
9 讨论 | 第25-26页 |
10 总结 | 第26-29页 |
10.1 益阴助阳法治疗慢性心衰的理论依据 | 第26-28页 |
10.2 益阴助阳法治疗慢性心衰的机理探讨 | 第28-29页 |
11 结束语 | 第29-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附: 中医证候积分 | 第33-35页 |
附: Lee氏心衰计分法 | 第35-36页 |
附: 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评分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