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9页 |
·NOx 的来源及危害 | 第9-10页 |
·NOx 的排放及污染现状 | 第10-11页 |
·NOx 的控制技术 | 第11-13页 |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 | 第11-12页 |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 | 第12页 |
·吸附法 | 第12-13页 |
·相分离技术 | 第13页 |
·SCR 脱硝技术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贵金属催化剂 | 第14页 |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 第14-15页 |
·分子筛催化剂 | 第15页 |
·钒系催化剂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载体的选择 | 第16页 |
·助催化剂选择 | 第16-17页 |
·催化剂制备工艺研究 | 第17-18页 |
·SCR 催化机理研究 | 第18页 |
·杂多化合物的性质及在催化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课题立意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2 实验内容与方法 | 第20-25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0-21页 |
·仪器设备 | 第20页 |
·实验试剂 | 第20-21页 |
·实验装置与流程 | 第21-23页 |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3-25页 |
·BET 比表面积测定 | 第23页 |
·X 射线衍射(XRD) | 第23页 |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23页 |
·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 | 第23-24页 |
·X 射线荧光(XRF)分析 | 第24页 |
·抗压强度 | 第24-25页 |
3 V_20_5-WO_3/Ti0_2/Al_2O_3 催化剂的脱硝性能 | 第25-36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5页 |
·V_20_5 的含量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25-27页 |
·WO_3 含量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27-29页 |
·助溶剂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29-30页 |
·烟气的组成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30-33页 |
·NH_3/NO 比值对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 | 第30-31页 |
·NO 初始浓度对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 | 第31-32页 |
·02 浓度对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 | 第32-33页 |
·空速对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 | 第33页 |
·催化剂组分含量分析 | 第33-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4 V_20_5-WO_3/Ti0_2/CC 催化剂的脱硝性能 | 第36-46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6-37页 |
·复合载体的性能表征 | 第37-38页 |
·V_20_5 负载量对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 | 第38页 |
·WO_3 负载量对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 | 第38-40页 |
·助溶剂对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烟气的组成对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 | 第41-45页 |
·空速对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 | 第41页 |
·NO 初始浓度对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 | 第41-42页 |
·O_2 浓度对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NH_3/NO 比值对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 | 第43页 |
·S_O2 和CaO 对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 | 第43-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5 HPC/Ti0_2/CC 负载型催化剂的脱硝性能 | 第46-53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46页 |
·杂多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 第46-48页 |
·HPC 负载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48-50页 |
·HPC/T_I0_2/CC 催化剂的表征 | 第50-51页 |
·NH_3/NO 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3页 |
·展望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附录 | 第62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2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