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汽车车门轻量化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第12-16页 |
1.2.1 车门结构优化的轻量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车门新型材料的轻量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2.3 车门先进制造工艺的轻量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第二章 皮卡车门的设计 | 第19-51页 |
2.1 车门的结构 | 第19-21页 |
2.2 车门的设计流程 | 第21-22页 |
2.3 车门的布置阶段 | 第22-35页 |
2.3.1 车门主断面的设计 | 第22-29页 |
2.3.2 车门铰链的布置 | 第29-31页 |
2.3.3 车门玻璃升降器的布置 | 第31-32页 |
2.3.4 车门限位器的布置 | 第32-33页 |
2.3.5 车门锁及内外手柄的布置 | 第33-34页 |
2.3.6 车门防撞梁的布置 | 第34-35页 |
2.4 车门的设计阶段 | 第35-48页 |
2.4.1 车门外板的设计 | 第35页 |
2.4.2 车门内板的设计 | 第35-36页 |
2.4.3 车门叉臂式玻璃升降器的设计 | 第36-42页 |
2.4.4 车门限位器的设计 | 第42-46页 |
2.4.5 车门密封条的设计 | 第46-48页 |
2.4.6 车门设计阶段的结果 | 第48页 |
2.5 车门的运动仿真分析 | 第48-5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三章 车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性能分析 | 第51-71页 |
3.1 车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1-56页 |
3.1.1 车门模型的导入和几何清理 | 第52页 |
3.1.2 车门网格划分和质量检查 | 第52-53页 |
3.1.3 有限元模型的连接 | 第53-55页 |
3.1.4 结构件材料属性的定义 | 第55-56页 |
3.1.5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6页 |
3.2 车门扭转刚度分析 | 第56-58页 |
3.2.1 约束方式与加载条件 | 第57页 |
3.2.2 车门扭转刚度的结果评价 | 第57-58页 |
3.3 车门下垂刚度分析 | 第58-61页 |
3.3.1 四分之一车模型的建立 | 第58-59页 |
3.3.2 约束方式与加载条件 | 第59-60页 |
3.3.3 车门下垂刚度的结果评价 | 第60-61页 |
3.4 车门侧向弯曲刚度分析 | 第61-62页 |
3.4.1 约束方式与加载条件 | 第61页 |
3.4.2 车门侧向弯曲刚度的结果评价 | 第61-62页 |
3.5 车门模态分析 | 第62-65页 |
3.5.1 模态分析理论 | 第62-63页 |
3.5.2 车门模态的分析及结果评价 | 第63-65页 |
3.6 车门抗凹性能分析 | 第65-69页 |
3.6.1 车门抗凹分析点的确定 | 第65-67页 |
3.6.2 压头模型的建立 | 第67页 |
3.6.3 约束方式与加载条件 | 第67-68页 |
3.6.4 车门抗凹性的结果评价 | 第68-6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四章 基于多目标优化和稳健性分析的车门结构轻量化 | 第71-98页 |
4.1 设计变量的筛选 | 第71-76页 |
4.1.1 参数试验设计 | 第71-72页 |
4.1.2 设计变量的初步选择 | 第72-73页 |
4.1.3 设计变量的筛选 | 第73-76页 |
4.2 设计样本的采样 | 第76-80页 |
4.2.1 最优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 | 第76-77页 |
4.2.2 OptiLHD试验设计法采集样本点 | 第77-80页 |
4.3 近似模型方法及其构建 | 第80-88页 |
4.3.1 响应面近似模型的原理 | 第80-81页 |
4.3.2 近似模型的构建 | 第81-86页 |
4.3.3 响应面近似模型的精度检验 | 第86-88页 |
4.4 基于多目标优化设计的车门结构轻量化 | 第88-93页 |
4.4.1 多目标优化设计问题的数学模型 | 第89-90页 |
4.4.2 多目标优化设计的求解算法 | 第90-91页 |
4.4.3 多目标优化设计的结果及评价 | 第91-93页 |
4.5 基于6Sigma稳健性的车门质量水平和可靠度分析 | 第93-96页 |
4.5.1 6Sigma稳健性的概念介绍 | 第93-94页 |
4.5.2 质量和可靠度分析的抽样方法 | 第94-95页 |
4.5.3 基于稳健性的车门质量水平和可靠度分析结果 | 第95-9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8-100页 |
5.1 总结 | 第98-99页 |
5.2 展望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