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1.1 百合病毒病概述 | 第12-17页 |
1.1.1 百合病毒的危害 | 第12-13页 |
1.1.2 百合病毒的防治方法 | 第13-15页 |
1.1.3 百合病毒的检测方法 | 第15-17页 |
1.2 百合无症病毒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2.1 百合无症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 第17-18页 |
1.2.2 百合无症病毒的病害流行学研究 | 第18-19页 |
1.3 百合无症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9-21页 |
1.3.1 百合无症病毒基因组 | 第19页 |
1.3.2 LSV编码蛋白的功能 | 第19-21页 |
1.4 病毒末端结合蛋白16kDa的研究进展 | 第21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1-23页 |
2 LSV-16kD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23-37页 |
2.1 材料与试剂 | 第23-24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3页 |
2.1.2 病株和载体质粒 | 第23页 |
2.1.3 主要实验试剂 | 第23-24页 |
2.1.4 仪器设备 | 第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30页 |
2.2.1 百合叶片总RNA的分离与提取 | 第24-25页 |
2.2.2 LSV-16kDa片段的获得 | 第25-27页 |
2.2.3 重组质粒的克隆及检测 | 第27-30页 |
2.2.4 克隆片段LSV-16kDa序列的测定 | 第30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0-35页 |
2.3.1 提取百合叶片的总RNA | 第30页 |
2.3.2 应用RT-PCR方法获得目的片段 | 第30-31页 |
2.3.3 重组质粒PCR检测 | 第31-32页 |
2.3.4 重组质粒双酶切反应检测 | 第32-33页 |
2.3.5 克隆片段序列的测定结果 | 第33页 |
2.3.6 LSV序列分析 | 第33-35页 |
2.4 讨论 | 第35页 |
2.5 小结 | 第35-37页 |
3 LSV-16kDa分析与蛋白结构预测 | 第37-44页 |
3.1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3.1.1 LSV-16kDa基本理化性质预测 | 第37页 |
3.1.2 LSV-16kDa功能结构域预测 | 第37页 |
3.1.3 LSV-16kDa疏水性预测 | 第37页 |
3.1.4 LSV-16kDa二级结构预测 | 第37页 |
3.1.5 LSV-16kDa卷曲螺旋结构预测 | 第37-38页 |
3.1.6 LSV-16kDa蛋白信号肽预测 | 第38页 |
3.1.7 LSV-16kDa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 | 第38页 |
3.1.8 LSV-16kDa三级结构预测 | 第3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2页 |
3.2.1 LSV-16kDa蛋白理化性质分析 | 第38-39页 |
3.2.2 LSV-16kDa功能结构域分析 | 第39-40页 |
3.2.3 LSV-16kDa疏水性分析 | 第40页 |
3.2.4 LSV-16kDa二级结构分析 | 第40-41页 |
3.2.5 LSV-16kDa卷曲结构分析 | 第41页 |
3.2.6 LSV-16kDa信号肽分析 | 第41页 |
3.2.7 LSV-16kDa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41-42页 |
3.2.8 LSV-16kDa结构域三级结构分析 | 第42页 |
3.3 讨论 | 第42-43页 |
3.4 小结 | 第43-44页 |
4 LSV-16kDa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 | 第44-53页 |
4.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44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4-47页 |
4.2.1 原核表达载体pGEX-16kDa的构建 | 第44-45页 |
4.2.2 pGEX-16kDa融合蛋白诱导表达及检测 | 第45-46页 |
4.2.3 pGEX-16kDa融合蛋白的可溶性表达 | 第46页 |
4.2.4 pGEX-16kDa蛋白大量表达纯化 | 第46-47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7-51页 |
4.3.1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7-48页 |
4.3.2 pGEX-16kDa融合蛋白的小量诱导表达及检测 | 第48-49页 |
4.3.3 pGEX-16kDa融合蛋白的可溶性分析 | 第49-50页 |
4.3.4 pGEX-16kDa蛋白大量表达纯化 | 第50-51页 |
4.4 讨论 | 第51-52页 |
4.5 小结 | 第52-53页 |
5 LSV-16kDa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53-71页 |
5.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53-54页 |
5.2 实验仪器 | 第54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54-65页 |
5.3.1 瞬时表达载体pTF-GFP、pTF-16kDa-GFP和pTF-GFP-16kDa的构建 | 第54-62页 |
5.3.2 16kDa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62-65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65-69页 |
5.4.1 瞬时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5-68页 |
5.4.2 16kDa基因的亚细胞定位 | 第68-69页 |
5.5 讨论 | 第69-70页 |
5.6 小结 | 第70-7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附录A 病毒序列 | 第78-79页 |
附录B 论文所用质粒图谱和DNA Marker | 第79-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