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工程项目造价控制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1 国外工程项目造价控制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2 国内工程项目造价控制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EP业主单位工程建设项目造价控制概述 | 第16-26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20页 |
2.1.1 EP业主单位工程建设项目 | 第16-17页 |
2.1.2 工程建设项目造价 | 第17-19页 |
2.1.3 EP业主单位工程建设项目造价控制 | 第19-20页 |
2.2 工程项目造价的影响因素和特点 | 第20-22页 |
2.2.1 工程项目造价的影响因素 | 第20页 |
2.2.2 工程项目造价的特点 | 第20-21页 |
2.2.3 EP业主单位工程建设项目造价控制的特点 | 第21-22页 |
2.3 工程造价控制的原则和方法 | 第22-26页 |
2.3.1 工程造价控制的原则 | 第22-24页 |
2.3.2 工程造价控制的方法 | 第24-26页 |
第3章 EP业主单位工程建设项目造价影响因素 | 第26-35页 |
3.1 决策阶段对造价控制的影响 | 第26-27页 |
3.1.1 决策阶段造价控制的意义 | 第26-27页 |
3.1.2 决策阶段造价控制的主要因素分析 | 第27页 |
3.2 设计阶段对造价控制的影响 | 第27-30页 |
3.2.1 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的意义 | 第27-28页 |
3.2.2 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的主要因素分析 | 第28-30页 |
3.3 招标阶段对造价控制的影响 | 第30-31页 |
3.3.1 招标阶段造价控制的意义 | 第30页 |
3.3.2 招标造成造价失控原因分析 | 第30-31页 |
3.4 施工阶段对造价控制的影响 | 第31-32页 |
3.4.1 影响施工阶段造价的因素 | 第31-32页 |
3.4.2 施工阶段造价超支的原因分析 | 第32页 |
3.5 竣工结算阶段对造价控制的影响 | 第32-35页 |
3.5.1 竣工结算阶段造价控制的意义 | 第32-33页 |
3.5.2 竣工结算阶段造价超支的问题表现及原因分析 | 第33-35页 |
第4章 EP业主单位工程建设项目造价控制思路及方法 | 第35-45页 |
4.1 决策阶段造价控制思路及方法 | 第35-37页 |
4.1.1 提高项目可行性研究质量 | 第35-36页 |
4.1.2 提高投资估算准确度 | 第36页 |
4.1.3 选择最优的投资方案 | 第36-37页 |
4.2 提高设计经济合理性的途径 | 第37-40页 |
4.2.1 要优选设计单位和实施团队 | 第37页 |
4.2.2 实施设计方案竞选 | 第37页 |
4.2.3 采用标准化设计 | 第37-38页 |
4.2.4 推行限额设计 | 第38-39页 |
4.2.5 运用价值工程原理优化设计方案 | 第39-40页 |
4.2.6 加强设计过程管理 | 第40页 |
4.3 招标阶段造价控制的思路和方法 | 第40-41页 |
4.3.1 做好招投标的统筹计划 | 第40页 |
4.3.2 编制好招标文件 | 第40-41页 |
4.3.3 科学合理的确定标底 | 第41页 |
4.3.4 组织好招标实施 | 第41页 |
4.4 施工阶段造价控制对策 | 第41-43页 |
4.4.1 严格工程签证 | 第41-42页 |
4.4.2 抓好暂估价的确认 | 第42页 |
4.4.3 抓好合同管理 | 第42-43页 |
4.5 竣工结算阶段的造价控制 | 第43-45页 |
4.5.1 准备好结算资料 | 第43页 |
4.5.2 配合好价格审计 | 第43-44页 |
4.5.3 避免后续费用发生 | 第44-45页 |
第5章 案例分析 | 第45-59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45页 |
5.2 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 | 第45-59页 |
5.2.1 决策阶段造价控制 | 第45-46页 |
5.2.2 设计阶段造价控制 | 第46-52页 |
5.2.3 招标阶段造价控制 | 第52-54页 |
5.2.4 施工阶段造价控制 | 第54-56页 |
5.2.5 竣工结算阶段造价控制 | 第56-59页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第59-61页 |
6.1 结论 | 第59页 |
6.2 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