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分类学(系统植物学)论文--藻类论文

摇动平台式光生物反应器混合特性和微藻培养的研究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页
引言第7-8页
1 微藻培养综述及选题依据第8-20页
    1.1 微藻概述第8-9页
    1.2 几种微藻的价值及应用第9-10页
        1.2.1 盐生杜氏藻第9页
        1.2.2 富油新绿藻第9-10页
        1.2.3 海水小球藻第10页
    1.3 影响微藻生长的因素第10-12页
        1.3.1 温度第10-11页
        1.3.2 光照强度第11页
        1.3.3 混合特性与强度第11-12页
        1.3.4 营养成分以及无机盐第12页
    1.4 微藻培养系统第12-15页
        1.4.1 开放式培养第13-14页
        1.4.2 封闭式培养第14-15页
    1.5 微藻培养过程中无机碳的供给第15-16页
    1.6 CFD技术在微藻培养上的应用第16-19页
        1.6.1 CFD技术第16-17页
        1.6.2 两相流模型第17-18页
        1.6.3 湍流模型第18-19页
        1.6.4 离散颗粒模型第19页
    1.7 选题依据第19-20页
2 小型摇动平台光生物反应器的研究第20-33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0-24页
        2.1.1 藻种第20页
        2.1.2 培养基第20-22页
        2.1.3 实验药品第22页
        2.1.4 实验仪器第22-23页
        2.1.5 培养方法第23页
        2.1.6 pH的测定第23-24页
        2.1.7 细胞干重的测定第24页
        2.1.8 溶氧的测定第24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24-32页
        2.2.1 高光强和短摇晃周期对超嗜盐杆藻生长的影响第24-26页
        2.2.2 高光强和长摇晃周期对超嗜盐杆藻生长的影响第26-28页
        2.2.3 中度光强和长摇晃周期对超嗜盐杆藻生长的影响第28-29页
        2.2.4 低光强和长摇晃周期对超嗜盐杆藻生长的影响第29-30页
        2.2.5 耐氧实验第30-32页
    2.3 小结第32-33页
3 摇动平台光生物反应器传质与混合特性表征第33-47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3-38页
        3.1.1 实验仪器及软件第33页
        3.1.2 k La的测定方法第33-34页
        3.1.3 混合时间的测定方法第34页
        3.1.4 光衰减模型的建立第34-35页
        3.1.5 P-I曲线的测定方法第35页
        3.1.6 Fluent模拟参数的设定第35-37页
        3.1.7 Fluent模拟结果的后处理第37-38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38-45页
        3.2.1 k La的测定结果第38-39页
        3.2.2 混合时间的测定结果第39-40页
        3.2.3 光衰减模型的选择第40-41页
        3.2.4 P-I曲线第41-42页
        3.2.5 微藻细胞受光特性分析第42-45页
    3.3 小结第45-47页
4 摇动平台光生物反应器的放大研究第47-54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7-50页
        4.1.1 藻种、培养基与实验试剂第47页
        4.1.2 实验仪器第47页
        4.1.3 溶氧及kLa测定第47页
        4.1.4 混合时间的测定第47页
        4.1.5 反应器第47页
        4.1.6 水驱动摇床第47-48页
        4.1.7 培养方法第48-49页
        4.1.8 光模型的选择及P-I曲线的测定第49页
        4.1.9 模拟数值的设定第49-50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50-53页
        4.2.1 kLa的测定结果第50页
        4.2.2 混合时间的测定结果第50-51页
        4.2.3 超嗜盐杆藻户外培养结果第51页
        4.2.4 微藻细胞受光特性的分析第51-53页
    4.3 小结第53-54页
5 摇动平台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其它微藻的应用第54-63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54-58页
        5.1.1 藻种第54页
        5.1.2 培养基第54-57页
        5.1.3 实验试剂第57-58页
        5.1.4 培养仪器与系统第58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58-62页
        5.2.1 盐生杜氏藻户外培养结果第58页
        5.2.2 富油新绿藻户外培养结果第58-62页
        5.2.3 海水小球藻户外培养结果第62页
    5.3 小结第62-63页
结论第63-64页
展望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71-72页
致谢第72-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药复方对急性辐射小鼠睾丸损伤的防护效应研究
下一篇:旅游消费者行为学视野下的舟山海岛民宿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