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养护与维修论文--道路绿化与路侧地带论文

重庆区县城市入口道路景观可识别性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1 绪论第10-23页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0-19页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0-14页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第14-19页
        1.2.3 小结第19页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第19-20页
        1.3.1 研究对象第19-20页
        1.3.2 研究内容第20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0-23页
        1.4.1 研究方法第20-22页
        1.4.2 技术路线第22-23页
2 相关理论基础第23-29页
    2.1 CIS城市形象识别系统理论概述第23-25页
        2.1.1 企业CI的启迪第23页
        2.1.2 城市形象识别系统的构成第23-25页
    2.2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理论概述第25-29页
        2.2.1 城市道路的类型第25-26页
        2.2.2 道路景观的构成与组成元素第26页
        2.2.3 城市道路景观的基本特征第26-27页
        2.2.4 道路景观的个性第27-29页
3 城市入口道路景观可识别性理论构建第29-37页
    3.1 城市入口的概念及空间类型第29-30页
        3.1.1 城市入口概念第29页
        3.1.2 城市入口的空间类型第29-30页
    3.2 城市入口道路的概念、功能和景观特性第30-32页
        3.2.1 城市入口道路的概念第30-31页
        3.2.2 城市入口道路功能第31页
        3.2.3 城市入口道路的景观特性第31-32页
    3.3 景观可识别性的定义第32-33页
    3.4 城市入口道路景观可识别性理论第33-35页
        3.4.1 理论的提出与概念第33页
        3.4.2 道路景观可识别性构成要素第33-34页
        3.4.3 小结第34-35页
    3.5 当今城市入口道路景观缺乏可识别性的原因分析第35-37页
        3.5.1 客观原因第35-36页
        3.5.2 主观原因第36-37页
4 重庆区县城市入口道路景观可识别性解读与特点第37-86页
    4.1 重庆区县概况第37-38页
        4.1.1 重庆自然地理环境第37页
        4.1.2 重庆区县的行政区划第37页
        4.1.3 重庆区县经济发展状况及调研对象的选择第37-38页
    4.2 地理可识别性第38-43页
        4.2.1 整体平面布局第38-43页
    4.3 视觉可识别性第43-78页
        4.3.1 建筑特色与形态第43-45页
        4.3.2 空间形态与视线第45-55页
        4.3.3 绿化配置与特色第55-73页
        4.3.4 景观小品第73-78页
    4.4 人文可识别性第78-81页
    4.5 行为可识别性第81页
    4.6 重庆区县城市入口道路景观可识别性的对比研究第81-83页
        4.6.1 从地理可识别性上来看第81-82页
        4.6.2 从视觉可识别性上来看第82-83页
        4.6.3 从人文可识别性上来看第83页
        4.6.4 从行为可识别性上来看第83页
    4.7 重庆区县城市入口道路景观可识别性的共性与主要问题分析第83-85页
        4.7.1 从地理可识别性上来看第83-84页
        4.7.2 从视觉可识别性上来看第84-85页
        4.7.3 从人文可识别性上来看第85页
        4.7.4 从行为可识别性上来看第85页
    4.8 小结第85-86页
5 提高城市入口道路景观可识别性的措施与方法第86-98页
    5.1 提高地理及区位条件,增强地理可识别性第86-87页
        5.1.1 从整体布局来看第86页
        5.1.2 从其它方面来看第86-87页
    5.2 提高视觉独特程度,增强视觉可识别性第87-94页
        5.2.1 建筑风格和布局第87-88页
        5.2.2 空间塑造第88-91页
        5.2.3 植物配置第91-94页
        5.2.4 景观小品第94页
    5.3 提高地域文化挖掘和传达程度,增强人文可识别性第94-96页
        5.3.1 隐性意义第95页
        5.3.2 显性意义第95-96页
    5.4 提高公众、社会和政府的参与度,增强行为可识别性第96页
        5.4.1 适当采用行为可识别性措施第96页
        5.4.2 景观维护与管理第96页
    5.5 小结第96-98页
6 结语第98-100页
    6.1 主要研究成果第98页
    6.2 不足与缺憾第98-99页
    6.3 展望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4页
致谢第104-105页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urcumin通过Wnt/β-catenin通路抑制髓母细胞瘤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研究
下一篇:教育实习对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