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的思路、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14-16页 |
1.3.1 研究的思路 | 第14-15页 |
1.3.2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第15页 |
1.3.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6-18页 |
1.4.1 文献分析法 | 第16页 |
1.4.2 比较研究法 | 第16页 |
1.4.3 案例研究法 | 第16-18页 |
第2章 非政府组织与社会治理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18-32页 |
2.1 非政府组织概述 | 第18-23页 |
2.1.1 非政府组织的概念 | 第18-19页 |
2.1.2 非政府组织的特征 | 第19-21页 |
2.1.3 非政府组织的类别 | 第21-23页 |
2.2 社会治理概述 | 第23-26页 |
2.2.1 社会治理的内涵 | 第23-24页 |
2.2.2 社会治理的特征 | 第24-25页 |
2.2.3 社会治理模式 | 第25-26页 |
2.3 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相关理论 | 第26-32页 |
2.3.1 市场失灵理论与政府失灵理论 | 第26-28页 |
2.3.2 第三方管理理论 | 第28-29页 |
2.3.3 合作主义理论 | 第29-32页 |
第3章 中国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状分析 | 第32-44页 |
3.1 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 第32-39页 |
3.1.1 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历程 | 第32-34页 |
3.1.2 中国几种主要非政府组织及发展现状 | 第34-39页 |
3.2 中国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参与现状 | 第39-44页 |
3.2.1 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主要领域 | 第40-41页 |
3.2.2 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主要方式 | 第41-44页 |
第4章 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4-54页 |
4.1 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44-47页 |
4.1.1 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立法滞后 | 第44-45页 |
4.1.2 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机制不完善 | 第45页 |
4.1.3 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空间狭窄 | 第45-46页 |
4.1.4 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不足 | 第46-47页 |
4.2 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治理面临问题的原因 | 第47-54页 |
4.2.1 缺乏保障非政府组织发展的法律环境 | 第47-48页 |
4.2.2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误区 | 第48-50页 |
4.2.3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协同机制不完善 | 第50-51页 |
4.2.4 非政府组织自身存在的问题 | 第51-54页 |
第5章 促进非政府组织有效参与社会治理的对策建议 | 第54-64页 |
5.1 畅通法制化的参与渠道 | 第54-55页 |
5.1.1 转变非政府组织的立法理念 | 第54页 |
5.1.2 完善非政府组织的立法体系 | 第54-55页 |
5.1.3 提高非政府组织的立法层次 | 第55页 |
5.2 构建高效有序的社会治理机制 | 第55-57页 |
5.2.1 建立多元参与型的社会治理机制 | 第56页 |
5.2.2 建立协同合作式的社会治理机制 | 第56-57页 |
5.2.3 建立制度化的社会治理机制 | 第57页 |
5.3 建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良性互动关系 | 第57-59页 |
5.3.1 明确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边界 | 第57-58页 |
5.3.2 协调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责任 | 第58页 |
5.3.3 设置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专门的沟通渠道 | 第58-59页 |
5.4 提高非政府组织自身的参与能力 | 第59-64页 |
5.4.1 明确非政府组织定位 | 第59页 |
5.4.2 加强非政府组织制度建设 | 第59-61页 |
5.4.3 开拓资金筹集和人才引进渠道 | 第61-64页 |
结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