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1.1 食用向日葵杂交种的品比及其叶片表皮蜡质分析 | 第12-14页 |
1.1.1 向日葵发展概况 | 第12-13页 |
1.1.1.1 向日葵的起源 | 第12页 |
1.1.1.2 国内外向日葵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1.2 向日葵的蜡质研究 | 第13页 |
1.1.3 本研究试验设计 | 第13-14页 |
1.2 小麦旗叶颜色的QTL定位 | 第14-24页 |
1.2.1 数量性状的研究 | 第14-18页 |
1.2.1.1 数量性状的遗传学基础 | 第14页 |
1.2.1.2 QTL定位的原理 | 第14页 |
1.2.1.3 作图群体亲本的选择 | 第14-15页 |
1.2.1.4 作图群体及大小 | 第15-16页 |
1.2.1.5 构建连锁图谱的DNA分子标记 | 第16-18页 |
1.2.1.6 QTL作图方法 | 第18页 |
1.2.1.7 QTL定位常用分析软件 | 第18页 |
1.2.2 小麦旗叶颜色的相关特性 | 第18-21页 |
1.2.2.1 小麦旗叶的特点及功能 | 第18-19页 |
1.2.2.2 小麦旗叶颜色的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1.2.2.3 作物叶色的重要特性 | 第20-21页 |
1.2.3 旗叶相关农艺性状的遗传调控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1.2.3.1 旗叶长、宽及叶面积的QTL定位 | 第21页 |
1.2.3.2 旗叶的叶绿素含量的QTL定位 | 第21-22页 |
1.2.3.3 旗叶颜色的QTL定位 | 第22-23页 |
1.2.4 本研究试验设计 | 第23-24页 |
1.2.4.1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3页 |
1.2.4.2 本研究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四个食用向日葵杂交种的品比分析 | 第24-2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4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24页 |
2.1.2.1 试验设计 | 第2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4-26页 |
2.2.1 参试食用向日葵杂交种的主要物候期与生育期 | 第24-25页 |
2.2.2 参试食用向日葵杂交种的主要农艺、经济性状 | 第25-26页 |
2.3 讨论与结论 | 第26-28页 |
2.3.1 讨论 | 第26-27页 |
2.3.2 结论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四个食用向日葵杂交种叶片表皮蜡质成分及含量分析 | 第28-3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28页 |
3.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28-29页 |
3.1.2.1 试验设计 | 第28页 |
3.1.2.2 蜡质提取 | 第28页 |
3.1.2.3 气相色谱分析 | 第28-29页 |
3.1.2.4 扫描电镜观察 | 第29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2页 |
3.2.1 向日葵叶片表皮蜡质成分组成 | 第29-30页 |
3.2.2 向日葵叶片表皮蜡质成分含量 | 第30-31页 |
3.2.3 蜡质各成分碳链长度分布 | 第31页 |
3.2.4 向日葵叶片表面超微结构 | 第31-32页 |
3.3 讨论与结论 | 第32-34页 |
3.3.1 讨论 | 第32-33页 |
3.3.2 结论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小麦旗叶颜色的QTL分析 | 第34-4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8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34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34-37页 |
4.1.2.1 间试验设计 | 第34页 |
4.1.2.2 F_2群体旗叶颜色的观察 | 第34页 |
4.1.2.3 基因组DNA提取 | 第34-35页 |
4.1.2.4 DNA浓度和质量的检测 | 第35页 |
4.1.2.5 引物筛选和PCR扩增 | 第35-36页 |
4.1.2.6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技术方法 | 第36页 |
4.1.2.7 带型统计方法 | 第36-37页 |
4.1.2.8 遗传图谱的构建及QTL的命名 | 第37页 |
4.1.3 主要试剂的配置 | 第37-38页 |
4.1.3.1 DNA提取试剂 | 第37页 |
4.1.3.2 DNA的变性 | 第37页 |
4.1.3.3 电泳、银染、显色 | 第37-38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0页 |
4.2.1 双亲材料的多态性检测与群体扫描 | 第38页 |
4.2.2 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 | 第38-39页 |
4.2.3 小麦旗叶颜色的QTL定位 | 第39-40页 |
4.3 讨论与结论 | 第40-43页 |
4.3.1 本实验QTL定位结果与前人研究比较 | 第40-41页 |
4.3.2 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41页 |
4.3.3 结论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缩略词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