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9-12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3页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3页 |
1.6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第二章 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思想渊源和历史背景 | 第15-24页 |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大众化”思想 | 第15-18页 |
2.1.1 马克思、恩格斯:理论要“掌握群众” | 第15-17页 |
2.1.2 列宁:要对革命群众“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 | 第17-18页 |
2.2 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推行“唯心哲学”以麻痹人民的意志 | 第18-21页 |
2.2.1 “党化教育” | 第19页 |
2.2.2 提倡“尊孔” | 第19-20页 |
2.2.3 国民党唯心哲学的“大众化” | 第20-21页 |
2.3 20世纪30年代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 第21-22页 |
2.3.1 中国革命形势发展需要用科学理论武装民众 | 第21页 |
2.3.2 中国共产党理论武装严重不足 | 第21页 |
2.3.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辩证法运动狂飙突起 | 第21-22页 |
2.4 苏联哲学新体系的深刻影响 | 第22-24页 |
2.4.1 苏联哲学新体系的形成 | 第22-23页 |
2.4.2 苏联哲学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的开创性工作 | 第23页 |
2.4.3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对中国哲学界的影响 | 第23-24页 |
第三章 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主要成就 | 第24-34页 |
3.1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原著大量被翻译出版 | 第24-26页 |
3.1.1 20年代末翻译出版的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 | 第24-25页 |
3.1.2 20世纪30年代翻译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哲学著作数量空前 | 第25-26页 |
3.2 苏联和西方哲学著作、教材被大批翻译出版 | 第26-27页 |
3.2.1 20世纪20年代翻译出版的苏联和西方哲学著作 | 第26页 |
3.2.2 20世纪30年代翻译出版的苏联和西方哲学著作 | 第26-27页 |
3.3 中国本土学者撰写的辩证法论著日益增多 | 第27-28页 |
3.4 一大批学者积极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工作 | 第28-31页 |
3.4.1 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第一人 | 第29-30页 |
3.4.2 陈唯实: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干将 | 第30-31页 |
3.4.3 胡绳: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推动者 | 第31页 |
3.5 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主要贡献 | 第31-34页 |
3.5.1 对哲学与生活关系问题的深刻分析 | 第31-32页 |
3.5.2 对真理的客观性问题进行了论述 | 第32页 |
3.5.3 注重解决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思想问题 | 第32-33页 |
3.5.4 开创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效方法 | 第33-34页 |
第四章 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经验与启示 | 第34-41页 |
4.1 哲学工作者要勇于担负起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责任 | 第34-36页 |
4.2 马克思主义哲学宣传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 第36-37页 |
4.3 通俗化、大众化的语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所在 | 第37-38页 |
4.4 充分利用各种有效宣传形式以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感召力 | 第38-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