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一)社区 | 第15页 |
(二)农村社区 | 第15-16页 |
(三)农村社区建设 | 第16-17页 |
二、协同理论 | 第17-19页 |
(一)协同理论的定义 | 第17-18页 |
(二)协同理论的内涵 | 第18页 |
(三)自组织原理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概况 | 第19-28页 |
一、国外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概况 | 第19-24页 |
(一)美国 | 第19页 |
(二)德国 | 第19-21页 |
(三)法国 | 第21-23页 |
(四)日本 | 第23-24页 |
二、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概况 | 第24-25页 |
三、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模式和基本特征 | 第25-28页 |
(一)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模式 | 第25-26页 |
(二)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特征 | 第26-28页 |
第四章 平山湖乡及其农村社区 | 第28-32页 |
一、平山湖乡的地理位置与特点 | 第28页 |
二、平山湖乡农村社区样本选取 | 第28-29页 |
三、平山湖乡农村社区样本的描述 | 第29-30页 |
四、信度与效度检验 | 第30-32页 |
(一)信度检验 | 第30页 |
(二)效度检验 | 第30-32页 |
第五章 平山湖乡农村社区的协同分析 | 第32-45页 |
一、平山湖乡农村社区协同产生的条件 | 第32-44页 |
(一)平山湖乡农村社区系统的开放性分析 | 第32-35页 |
(二)平山湖乡农村社区系统的非平衡性分析 | 第35-40页 |
(三)平山湖乡农村社区系统的非线性分析 | 第40-44页 |
二、平山湖乡农村社区建设的协同机理 | 第44-45页 |
第六章 平山湖乡农村社区建设协同参量分析 | 第45-50页 |
一、信息参量的输入对平山湖乡农村社区建设的影响 | 第45-48页 |
(一)生产要素 | 第45-46页 |
(二)政策要素 | 第46页 |
(三)技术要素 | 第46-47页 |
(四)市场要素 | 第47-48页 |
二、决定平山湖乡农村社区发展的序参量讨论 | 第48-50页 |
第七章 协同理论视角下平山湖乡农村社区良性发展建议 | 第50-52页 |
一、增加对平山湖乡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投入 | 第50页 |
二、加大对先进技术和农业科技人员的引进力度 | 第50页 |
三、促进农村合作社、农村合作联社的进一步发展 | 第50-51页 |
四、提高政策制定的高效性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录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63页 |
导师简介 | 第63-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