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基础理论论文--人工智能理论论文

基于属性集信息粒的信息系统结构及同态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绪论第12-3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6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4页
        1.1.2 研究意义第14-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7页
        1.2.1 粒计算模型研究进展第16-19页
        1.2.2 属性约简研究进展第19-21页
        1.2.3 信息粒的度量研究进展第21-23页
        1.2.4 信息系统同态研究进展第23-25页
        1.2.5 已有研究评述第25-27页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第27-28页
        1.3.1 研究目标第27页
        1.3.2 研究内容第27-28页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28-30页
        1.4.1 研究方法第28-29页
        1.4.2 技术路线第29-30页
    1.5 论文结构及创新点第30-34页
        1.5.1 论文结构安排第30-32页
        1.5.2 论文的创新点第32-34页
2 信息系统属性集信息粒与信息系统结构研究第34-54页
    2.1 引言第34-35页
    2.2 信息系统与信息粒第35-37页
        2.2.1 信息系统第35-36页
        2.2.2 对象集信息粒第36-37页
    2.3 函数依赖与属性集信息粒第37-42页
        2.3.1 函数依赖第38-41页
        2.3.2 属性集信息粒及其性质第41-42页
    2.4 信息系统结构及表示第42-48页
        2.4.1 信息系统结构定义第42-44页
        2.4.2 信息系统结构度量第44-47页
        2.4.3 信息系统结构的简化表示第47-48页
    2.5 信息系统结构变化规律第48-50页
    2.6 信息系统结构与属性约简第50-51页
    2.7 本章小结第51-54页
3 信息系统结构计算方法研究第54-80页
    3.1 引言第54-55页
    3.2 可分离信息系统结构分解及计算第55-59页
        3.2.1 可分离信息系统结构分解定理第55-58页
        3.2.2 可分离信息系统结构计算复杂度分析第58-59页
    3.3 信息系统可分离性判别方法第59-62页
    3.4 基于增量计算的信息系统结构计算方法第62-70页
        3.4.1 信息系统结构增量定理第62-64页
        3.4.2 不可分离信息系统结构增量计算方法第64-68页
        3.4.3 算法复杂度的改进第68-70页
    3.5 不可分离信息系统结构的属性覆盖分解计算第70-77页
        3.5.1 信息系统结构的覆盖分解定理第71-75页
        3.5.2 覆盖分解算法与应用第75-77页
    3.6 结语第77-80页
4 信息系统属性同态研究第80-94页
    4.1 引言第80页
    4.2 信息系统属性同态第80-82页
    4.3 信息系统属性同态性质第82-87页
    4.4 属性同态下信息系统结构变化的度量第87-90页
    4.5 信息系统属性同态的应用第90-92页
        4.5.1 应用实例第90-91页
        4.5.2 现有信息系统同态方法的比较第91-92页
    4.6 结语第92-94页
5 信息系统分解及粒度化研究第94-116页
    5.1 供应商信息系统的属性粒结构第94-98页
        5.1.1 供应商信息系统的属性及函数依赖第94-97页
        5.1.2 供应商信息系统结构计算第97-98页
    5.2 信息系统分解算法第98-104页
        5.2.1 信息系统的均衡分解第98-99页
        5.2.2 信息系统均衡分解算法第99-104页
    5.3 客户信息系统的函数依赖结构及分解第104-107页
        5.3.1 客户信息系统函数依赖结构及划分分解第104-106页
        5.3.2 客户信息系统的平衡分解第106-107页
    5.4 信息系统的粒度化与关系研究第107-114页
        5.4.1 供应商与客户信息系统的粒度化第107-110页
        5.4.2 供应商与客户信息系统间的关系第110-114页
    5.5 本章小结第114-116页
6 总结与展望第116-120页
    6.1 总结第116-117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117-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32页
致谢第132-13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第134-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尺度下对流与扩散效应在多酶催化反应和粒子分析中的应用
下一篇:基于DID模型的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对审计绩效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