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制剂学论文

超分子系统的构建以及聚集诱导发光高分子作为基因载体的性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22页
    1.1 主客体作用概述第8-13页
        1.1.1 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超分子纳米粒子第10页
        1.1.2 主客体作用下的纳米胶束第10-11页
        1.1.3 主客体作用下的超分子囊泡第11页
        1.1.4 主客体作用下的超分子水凝胶第11-13页
    1.2 基因治疗概述第13-19页
        1.2.1 基因载体分类第13页
        1.2.2 非病毒载体第13-18页
        1.2.3 血清稳定性第18页
        1.2.4 DNA压缩第18-19页
    1.3 发光材料概述第19-20页
    1.4 课题的提出第20-22页
第二章 超分子系统的构建第22-36页
    2.1 引言第22-23页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23-26页
        2.2.1 实验仪器第23-24页
        2.2.2 实验药品第24-25页
        2.2.3 试剂的纯化和处理第25-26页
    2.3 高分子的合成第26-28页
        2.3.1 合成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GMA)第26页
        2.3.2 乙二胺修饰的 β-环糊精(CD-EDA)的合成第26-27页
        2.3.3 乙二胺与环糊精修饰的聚甲基丙烯酸脱水甘油酯(P+CD)的合成第27页
        2.3.4 乙二胺与 4-叔丁基苯胺(TBA)修饰的聚甲基丙烯酸脱水甘油酯(P+TBP)的合成第27页
        2.3.5 乙二胺和水开环的聚甲基丙烯酸脱水甘油酯(PCD)第27页
        2.3.6 乙二胺和水开环的聚丙烯酸(PAA-CD)第27-28页
    2.4 4-叔丁基苯胺与环糊精含量的测定第28-29页
        2.4.1 4-叔丁基苯胺含量的测定第28页
        2.4.2 环糊精含量的测定第28-29页
    2.5 样品的制备第29页
    2.6 结果与讨论第29-35页
        2.6.1 核磁图谱解析第29-31页
        2.6.2 复合体形态与粒径表征第31页
        2.6.3 P+TBP与P+CD复合体的研究第31-33页
        2.6.4 P+TBP与PCD复合体的研究第33页
        2.6.5 P+TBP与PAA-CD复合体的研究第33-35页
    2.7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聚集诱导发光分子作为基因载体的性能研究第36-52页
    3.1 引言第36-37页
    3.2 实验仪器及试剂第37-40页
        3.2.1 实验仪器设备第37-39页
        3.2.3 试剂的纯化第39-40页
    3.3 化合物的合成第40-42页
        3.3.1 聚集诱导发光(AIE)物质的合成第40-42页
            3.3.1.1 1,4-二溴对苯甲醛的合成第41页
            3.3.1.2 中间产物的合成第41页
            3.3.1.3 对羟基苯甲醛的保护第41页
            3.3.1.4 羧基化AIE的合成第41-42页
        3.3.2 高分子的合成与修饰第42页
    3.4 高分子色氨酸与二硫含量的测定第42-43页
        3.4.1 色氨酸含量的测定第42-43页
        3.4.2 二硫含量的测定第43页
    3.5 OEI-SS-Trp/pDNA复合体作为基因载体性能的研究第43-45页
        3.5.1 复合体的粒径、电势、粒子形态的表征第43页
        3.5.2 琼脂凝胶电泳第43-44页
        3.5.3 体外转染效率实验第44页
        3.5.4 细胞摄取实验第44页
        3.5.5 活性氧检测实验第44-45页
    3.6 结果与讨论第45-50页
        3.6.1 高分子的核磁表征第45页
        3.6.2 琼脂糖凝胶电泳阻滞实验第45-46页
        3.6.3 DNA/高分子的复合体形态第46-47页
        3.6.4 红外波长以及活性氧检测实验第47-49页
        3.6.5 体外细胞转染实验第49页
        3.6.6 DNA/高分子的复合体在细胞内定位实验第49-50页
    3.7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四章 结论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61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61-62页
致谢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职务侵占罪与盗窃罪的司法界分--以驾驶员陈某窃取封缄物内财物案为例
下一篇:论我国财团法人的制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