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波反射阵与传输阵天线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 1.2 微带反射阵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1.3 微带传输阵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7-1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22页 |
| 第二章 微带反射阵与传输阵天线原理 | 第22-36页 |
| 2.1 研究背景 | 第22页 |
| 2.2 微带反射阵与传输阵天线的基本概念 | 第22-27页 |
| 2.2.1 微带反射阵与传输阵天线的基本结构 | 第23-25页 |
| 2.2.2 相位补偿 | 第25-27页 |
| 2.3 微带反射阵天线的典型单元 | 第27-31页 |
| 2.3.1 加载相位延迟线单元 | 第27-28页 |
| 2.3.2 尺寸变换型单元 | 第28-29页 |
| 2.3.3 旋转型单元 | 第29页 |
| 2.3.4 孔径耦合单元 | 第29-31页 |
| 2.4 微带传输阵天线的典型单元 | 第31-32页 |
| 2.4.1 接收-再辐射单元 | 第31页 |
| 2.4.2 FSS相移单元 | 第31-32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36页 |
| 第三章 毫米波宽带微带反射阵天线 | 第36-52页 |
| 3.1 研究背景 | 第36页 |
| 3.2 限制反射阵天线带宽的主要因素 | 第36-38页 |
| 3.3 实现宽带反射阵天线的几种主要方法 | 第38-39页 |
| 3.3.1 单层多谐振单元 | 第38页 |
| 3.3.2 多层结构单元 | 第38页 |
| 3.3.3 波长技术 | 第38-39页 |
| 3.3.4 移动馈源位置技术 | 第39页 |
| 3.3.5 孔径耦合单元 | 第39页 |
| 3.4 新型单层双谐振宽带单元的设计与应用 | 第39-50页 |
| 3.4.1 新型单层双谐振宽带单元的设计与分析 | 第39-42页 |
| 3.4.2 宽带反射阵设计实例1 | 第42-45页 |
| 3.4.3 宽带反射阵设计实例2 | 第45-50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
| 第四章 采用石墨烯的毫米波传输阵与反射阵天线 | 第52-72页 |
| 4.1 研究背景 | 第52-53页 |
| 4.2 石墨烯的电特性 | 第53-55页 |
| 4.3 石墨烯在天线和无源器件的应用 | 第55-58页 |
| 4.3.1 采用石墨烯作为辐射单元的天线 | 第55-57页 |
| 4.3.2 石墨烯作为重构部件 | 第57-58页 |
| 4.3.3 石墨烯的其它无源器件 | 第58页 |
| 4.4 采用石墨烯贴片的传输阵天线设计 | 第58-64页 |
| 4.4.1 采用石墨烯的传输阵单元设计与分析 | 第58-61页 |
| 4.4.2 260GHz石墨烯传输阵天线实例 | 第61-64页 |
| 4.5 采用石墨烯的反射阵天线设计 | 第64-69页 |
| 4.5.1 采用石墨烯的反射阵单元设计与分析 | 第64-66页 |
| 4.5.2 1400Hz石墨烯反射阵天线实例 | 第66-69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第72页 |
| 5.2 后期工作展望 | 第72-74页 |
| 致谢 | 第74-76页 |
| 作者简介 | 第76-78页 |
| 攻读工学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第78页 |
| 攻读工学硕士学位期间申请专利情况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