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道孚容须卡南锂辉石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4页 |
1.1 选题意义及依据 | 第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 主要工作量 | 第12-14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4-22页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第14-15页 |
2.2 地层 | 第15-16页 |
2.2.1 侏倭组 | 第15页 |
2.2.2 新都桥组 | 第15-16页 |
2.2.3 第四系全新统 | 第16页 |
2.3 构造 | 第16-19页 |
2.3.1 褶皱构造 | 第16-17页 |
2.3.2 断裂构造 | 第17-19页 |
2.4 岩浆岩 | 第19页 |
2.5 变质岩 | 第19-21页 |
2.6 区域矿产 | 第21-22页 |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 第22-31页 |
3.1 矿区地层 | 第22-24页 |
3.2 矿区构造 | 第24-26页 |
3.3 矿区岩浆岩 | 第26-27页 |
3.4 变质作用 | 第27-30页 |
3.5 围岩蚀变 | 第30-31页 |
第4章 花岗伟晶岩脉特征 | 第31-41页 |
4.1 花岗伟晶岩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 第31-33页 |
4.1.1 类型 | 第31-32页 |
4.1.2 分布规律 | 第32-33页 |
4.2 花岗伟晶岩脉的规模及含矿性 | 第33页 |
4.3 伟晶岩矿物成分及化学组成 | 第33-38页 |
4.3.1 矿物成分及变化规律 | 第33-36页 |
4.3.2 各类型伟晶岩的化学组成 | 第36-38页 |
4.4 伟晶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38-39页 |
4.4.1 主量元素 | 第38页 |
4.4.2 微量元素 | 第38-39页 |
4.5 伟晶岩的内部构造分带特征 | 第39页 |
4.6 交代作用类型及特征 | 第39-41页 |
第5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41-57页 |
5.1 矿脉特征 | 第41-49页 |
5.1.1 矿脉形态、产状、规模及其分布规律 | 第41-45页 |
5.1.2 主要矿脉特征 | 第45-47页 |
5.1.3 次要矿脉特征 | 第47-49页 |
5.2 矿石学特征 | 第49-56页 |
5.2.1 矿石结构 | 第49-50页 |
5.2.2 矿石构造 | 第50-51页 |
5.2.3 矿物成分 | 第51页 |
5.2.4 稀有元素矿物产出特征 | 第51-53页 |
5.2.5 矿石化学成分 | 第53-54页 |
5.2.6 稀有元素品位变化规律 | 第54页 |
5.2.7 稀有元素赋存状态和富集规律 | 第54-56页 |
5.3 矿石类型及品级 | 第56页 |
5.3.1 矿石类型 | 第56页 |
5.3.2 矿石品级 | 第56页 |
5.4 近矿围岩蚀变特征 | 第56-57页 |
第6章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 第57-59页 |
6.1 矿床成因 | 第57页 |
6.2 找矿标志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