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纳米竹炭强化多环芳烃微生物降解的机理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5页
    1.1 多环芳烃简介第11-14页
        1.1.1 多环芳烃的物理及化学性质第11页
        1.1.2 多环芳烃的来源与形成方式第11-12页
        1.1.3 多环芳烃的危害第12-13页
        1.1.4 多环芳烃菲第13-14页
    1.2 多环芳烃的微生物修复第14-17页
        1.2.1 降解多环芳烃的微生物第14-16页
        1.2.2 多环芳烃微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第16-17页
        1.2.3 微生物代谢多环芳烃的机理第17页
    1.3 纳米材料简介第17-21页
        1.3.1 纳米材料分类及应用第18页
        1.3.2 碳基纳米材料第18-20页
        1.3.3 纳米竹炭第20-21页
    1.4 相关研究工作与存在问题第21-23页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3-25页
        1.5.1 研究意义第23页
        1.5.2 研究内容第23-24页
        1.5.3 研究技术路线第24-25页
第二章 纳米竹炭作用下菌株GY2B降解性能研究第25-34页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5-29页
        2.1.1 实验用菌种第25页
        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第25页
        2.1.3 培养基及溶液的配置第25-27页
        2.1.4 菌种复壮及纯种分离第27页
        2.1.5 不同浓度纳米竹炭对菌株GY2B降解菲的影响实验第27-28页
        2.1.6 不同浓度纳米竹炭对菌株GY2B降解原油的影响实验第28页
        2.1.7 菲的分析测定方法及其去除率的计算第28页
        2.1.8 原油的分析测定方法及其去除率的计算第28-29页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29-32页
        2.2.1 菌株的复壮及纯种分离第29-30页
        2.2.2 不同浓度纳米竹炭对菌株GY2B降解菲的影响第30-31页
        2.2.3 不同浓度纳米竹炭对菌株GY2B降解原油的影响第31-32页
    2.3 本章小结第32-34页
第三章 纳米竹炭表征及其与多环芳烃菲的作用关系研究第34-43页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4-38页
        3.1.1 主要试剂及仪器第34-35页
        3.1.2 培养基及溶液的配置第35页
        3.1.3 纳米竹炭元素分析第35页
        3.1.4 纳米竹炭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第35-36页
        3.1.5 纳米竹炭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第36页
        3.1.6 不同有机溶剂对添加纳米竹炭培养液中菲的萃取实验第36页
        3.1.7 纳米竹炭作用下菲的溶解度实验第36-37页
        3.1.8 纳米竹炭上菲的残留率分析测定方法第37页
        3.1.9 菲溶解度的分析测定方法第37-38页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8-43页
        3.2.1 纳米竹炭表征第38-40页
        3.2.2 不同有机溶剂对添加纳米竹炭培养液中菲的萃取第40-42页
        3.2.3 纳米竹炭作用下菲的溶解度实验第42-43页
    3.3 本章小结第43页
第四章 纳米竹炭对菌株GY2B的生长及形态影响研究第43-55页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3-47页
        4.1.1 实验用菌种第43页
        4.1.2 主要试剂及仪器第43-44页
        4.1.3 培养基及溶液的配置第44-45页
        4.1.4 纳米竹炭作用下的活菌平板计数第45页
        4.1.5 纳米竹炭作用后菌株GY2B的表面形貌观察(扫描电镜分析)第45-46页
        4.1.6 纳米竹炭作用后菌株GY2B的超薄切片观察(透射电镜分析)第46-47页
        4.1.7 细胞液的提取以及纳米竹炭上菲在细胞液中的解吸第47页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7-53页
        4.2.1 纳米竹炭作用下菌株GY2B生长曲线第47-49页
        4.2.2 纳米竹炭作用下菌株GY2B的扫描电镜分析第49-50页
        4.2.3 纳米竹炭作用下菌株GY2B超薄切片的透射电镜分析第50-52页
        4.2.4 细胞液的提取以及菲在细胞液中的解吸效果第52-53页
    4.3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结论与展望第55-57页
参考文献第57-6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6-67页
致谢第67-68页
附件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张继科、马龙和许昕的技战术研究
下一篇:世界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发球技术的运用情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