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1.2.1 回采巷道分类研究 | 第13-17页 |
1.2.2 沿空留巷应用研究 | 第17-20页 |
1.2.3 巷道破坏形态研究 | 第20-21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2 工程地质概况 | 第24-32页 |
2.1 概述 | 第24页 |
2.2 含煤岩系 | 第24-27页 |
2.2.1 川东北煤田 | 第25-26页 |
2.2.2 川东华蓥山煤田 | 第26页 |
2.2.3 川南煤田 | 第26-27页 |
2.2.4 攀枝花煤田 | 第27页 |
2.3 地质条件分布 | 第27-31页 |
2.4 小结 | 第31-32页 |
3 沿空留巷技术适应性分析 | 第32-50页 |
3.1 概述 | 第32页 |
3.2 沿空留巷适应性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3.3 模糊综合评判数学模型 | 第33-35页 |
3.4 模糊综合评判因素集及评价集 | 第35-37页 |
3.4.1 因素集的确定原则 | 第35页 |
3.4.2 沿空留巷适应性因素集 | 第35-36页 |
3.4.3 沿空留巷适应性评价集 | 第36-37页 |
3.5 沿空留巷适应性分级因素权重 | 第37-39页 |
3.5.1 AHP方法确定因素权重 | 第37-38页 |
3.5.2 沿空留巷适应性因素权重结果 | 第38-39页 |
3.6 沿空留巷实例因素集统计分析 | 第39-43页 |
3.7 沿空留巷适应性等级指标值及留巷方式 | 第43-46页 |
3.7.1 沿空留巷方式及应用条件 | 第43-44页 |
3.7.2 沿空留巷适应性分级指标值 | 第44-45页 |
3.7.3 沿空留巷适应性等级留巷方式 | 第45-46页 |
3.8 沿空留巷适应性评价实例 | 第46-48页 |
3.8.1 因素隶属函数 | 第46-47页 |
3.8.2 适应性评价实例 | 第47-48页 |
3.9 小结 | 第48-50页 |
4 近水平近距离煤层群切顶成巷分析 | 第50-76页 |
4.1 概述 | 第50页 |
4.2 工程地质条件及相似材料模型 | 第50-59页 |
4.2.1 工程地质条件 | 第50-52页 |
4.2.2 相似材料模型设计 | 第52-55页 |
4.2.3 巷道支护相似材料 | 第55-57页 |
4.2.4 压力盒标定 | 第57-59页 |
4.3 模型加载测试及开挖过程 | 第59-60页 |
4.4 煤层顶板切顶成巷岩层应力及变形破坏演化特征 | 第60-66页 |
4.4.1 B_4煤层切顶成巷岩层应力及变形破坏演化特征 | 第60-63页 |
4.4.2 B_3煤层切顶成巷岩层应力及变形演化特征 | 第63-65页 |
4.4.3 B_2煤层切顶成巷岩层应力及变形演化特征 | 第65-66页 |
4.5 切顶成巷实施效果分析 | 第66-68页 |
4.6 切顶成巷顶板力学结构特性 | 第68-75页 |
4.6.1 垮落顶板力学结构形成过程 | 第68-70页 |
4.6.2 垮落顶板力学结构模型 | 第70-75页 |
4.7 小结 | 第75-76页 |
5 大倾角煤层沿空留巷关键技术 | 第76-86页 |
5.1 概述 | 第76页 |
5.2 大倾角煤层分布特征 | 第76页 |
5.3 大倾角煤层顶板垮落特征 | 第76-78页 |
5.4 大倾角煤层顶板垮落后应力重分布特征 | 第78-81页 |
5.4.1 大倾角煤层顶板垮落数值模型 | 第78页 |
5.4.2 大倾角煤层采空区充填材料 | 第78-80页 |
5.4.3 大倾角煤层上覆岩层应力重分布结果 | 第80-81页 |
5.5 沿空留巷关键技术 | 第81-85页 |
5.5.1 垮落矸石冲击能量 | 第81-82页 |
5.5.2 巷旁挡矸装置 | 第82-85页 |
5.6 小结 | 第85-86页 |
6 沿空留巷软顶破坏机理及支护技术 | 第86-102页 |
6.1 概述 | 第86页 |
6.2 软顶巷道沿空留巷 | 第86-88页 |
6.2.1 软顶沿空留巷巷道地质环境 | 第86-87页 |
6.2.2 软顶岩体破坏特征 | 第87-88页 |
6.3 沿空留巷软顶岩体应力演化特征 | 第88-90页 |
6.3.1 数值模型 | 第88-89页 |
6.3.2 软顶岩体应力演化特征 | 第89-90页 |
6.4 软顶岩体受力状态 | 第90-91页 |
6.5 软顶岩体破坏机理 | 第91-94页 |
6.5.1 端部顶板岩体破坏机理 | 第91-93页 |
6.5.2 留巷巷道顶板岩体破坏机理 | 第93-94页 |
6.6 顶板支护对策探讨 | 第94-99页 |
6.6.1 端部顶板岩体变形分析 | 第94-96页 |
6.6.2 锚杆极限平衡拉力 | 第96-98页 |
6.6.3 软顶锚杆支护对策讨论 | 第98-99页 |
6.7 小结 | 第99-102页 |
7 沿空留巷巷道前期断面破坏特性及其支护技术分析 | 第102-130页 |
7.1 概述 | 第102页 |
7.2 巷道围岩破坏区研究 | 第102-104页 |
7.2.1 巷道围岩破坏分区 | 第102-103页 |
7.2.2 巷道围岩破坏研究方法 | 第103-104页 |
7.3 巷道松动圈测试 | 第104-110页 |
7.3.1 松动圈测试原理 | 第104-105页 |
7.3.2 松动圈测试位置 | 第105-107页 |
7.3.3 松动圈测试结果 | 第107-110页 |
7.4 巷道松动圈范围 | 第110-115页 |
7.4.1 松动圈范围获取过程 | 第110-112页 |
7.4.2 松动圈断面图 | 第112-114页 |
7.4.3 巷道松动圈分布特征 | 第114-115页 |
7.5 松动圈围岩基本支护初始承载特性分析 | 第115-125页 |
7.5.1 大松动圈围岩支护理论 | 第115-116页 |
7.5.2 预紧力锚杆力学效应分析 | 第116-118页 |
7.5.3 锚固围岩应力扩散分析 | 第118-121页 |
7.5.4 松动圈围岩初始承载区分析 | 第121-123页 |
7.5.5 基本支护关键技术 | 第123-125页 |
7.6 松动圈围岩加强支护设备 | 第125-128页 |
7.7 小结 | 第128-130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30-134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30-132页 |
8.2 主要创新点 | 第132页 |
8.3 后期研究工作展望 | 第132-134页 |
致谢 | 第134-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50页 |
附件 | 第150-162页 |
附件1 | 第150-152页 |
附件2 | 第152-162页 |
附录 | 第162-164页 |
A.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62-163页 |
B.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63页 |
C.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163-164页 |
D.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第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