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前言 | 第10-11页 |
1.2 原油的烃类组成 | 第11-12页 |
1.2.1 化合物组成 | 第11页 |
1.2.2 族组成 | 第11-12页 |
1.2.3 结构族组成 | 第12页 |
1.3 国内外原油流动性改进现状 | 第12-15页 |
1.3.1 原油组分分析 | 第12页 |
1.3.2 原油流动性改进 | 第12-15页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5页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页 |
1.6 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延长油田长2原油组分特征研究 | 第16-23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16-18页 |
2.1.1 材料及仪器 | 第16-17页 |
2.1.2 原油基本性质 | 第17页 |
2.1.3 实验方法及原理 | 第17-18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18-21页 |
2.2.1 原油热重分析 | 第18-19页 |
2.2.2 沉积物红外分析 | 第19-20页 |
2.2.3 原油组分紫外分析 | 第20页 |
2.2.4 原油组分对蜡晶形态的影响 | 第20-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延长油田长6原油组分特征研究 | 第23-29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23-25页 |
3.1.1 材料及仪器 | 第23页 |
3.1.2 原油基本性质 | 第23-24页 |
3.1.3 实验方法与原理 | 第24-25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25-28页 |
3.2.1 原油热重分析 | 第25页 |
3.2.2 沉积物红外分析 | 第25-26页 |
3.2.3 原油组分紫外分析 | 第26-27页 |
3.2.4 原油组分对蜡晶形态的影响 | 第27-2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四章 延长管输原油组分特征研究 | 第29-39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29页 |
4.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29页 |
4.2 实验方法与原理 | 第29-31页 |
4.2.1 热重分析条件 | 第29-30页 |
4.2.2 原油组分分离 | 第30页 |
4.2.3 原油组分红外分析 | 第30页 |
4.2.4 原油组分紫外表征 | 第30-31页 |
4.2.5 差式扫描量热法(DSC) | 第31页 |
4.2.6 蜡晶微观结构分析 | 第3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31-37页 |
4.3.1 原油热重分析 | 第31-32页 |
4.3.2 沉积物红外分析 | 第32页 |
4.3.3 原油组分紫外光谱分析 | 第32-34页 |
4.3.4 原油及其饱和烃组分中蜡结晶 | 第34-35页 |
4.3.5 原油组分对其饱和烃组分中蜡结晶的影响 | 第35-36页 |
4.3.6 原油组分对蜡晶形态的影响 | 第36-3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五章 多胺酰胺类化合物对延长原油流动性的影响 | 第39-63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39-42页 |
5.1.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39页 |
5.1.2 实验步骤 | 第39-42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42-62页 |
5.2.1 多胺酰胺化合物的红外表征 | 第42-43页 |
5.2.2 降粘效果评价 | 第43-58页 |
5.2.3 降凝效果评价 | 第58-59页 |
5.2.4 延长管输原油的DSC分析 | 第59-61页 |
5.2.5 延长管输原油蜡晶微观结构分析 | 第61-6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多羟基酰胺类化合物对延长原油流动性影响 | 第63-77页 |
6.1 实验部分 | 第63-65页 |
6.1.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63页 |
6.1.2 实验步骤 | 第63-65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65-75页 |
6.2.1 多羟基酰胺类化合物的红外表征 | 第65-67页 |
6.2.2 多羟基酰胺类化合物的热重分析 | 第67页 |
6.2.3 降粘效果评价 | 第67-72页 |
6.2.4 降凝效果评价 | 第72-73页 |
6.2.5 延长管输原油微观蜡晶分析 | 第73-74页 |
6.2.6 延长管输原油DSC分析 | 第74-75页 |
6.2.7 多羟基酰胺类化合物对非延长油田原油的影响 | 第75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建议 | 第77-79页 |
7.1 总结 | 第77页 |
7.2 建议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